《中醫詞典》解釋「小腸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腸風
病名,首見於明代周慎齋所著《秘傳女科》,指外陰部頑固難癒之瘡瘍,屬中醫「陰瘡」範疇。其症可見外陰潰爛成瘡,黃水淋灕,或伴紅腫劇痛,遷延不癒,多因濕熱毒邪蘊結下焦,或正氣虧虛、邪毒凝滯所致。

病因病機

  1. 濕熱毒蘊
    起居不慎、外感濕熱,或肝經鬱火下注,濕熱毒邪搏結於陰部,腐蝕血肉而成瘡。
  2. 正虛毒凝
    素體氣血不足,或久病耗傷正氣,無力托毒外出,致邪毒留滯,瘡瘍難斂。

辨證論治

1. 濕熱毒盛證

  • 主症:瘡面紅腫灼痛,黃膿黏稠,或伴發熱口苦,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消瘡。
  • 方藥
    • 龍膽瀉肝湯加減(《醫宗金鑒》):龍膽草、黃芩、梔子清肝瀉火;澤瀉、車前子利濕;當歸、生地涼血活血。可酌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連翹增強解毒之力。

2. 氣血虛弱證

  • 主症:瘡色暗淡,久不收口,膿水清稀,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淡脈細弱。
  • 治法:補益氣血,托毒生肌。
  • 方藥
    • 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人參、黃耆補氣;川芎、當歸養血;金銀花、白芷解毒排膿。
    • 陽和湯(《外科全生集》):用於陰寒凝滯者,以肉桂、鹿角膠溫通血脈。
    • 小金丹(《外科全生集》):破瘀通絡,散結消腫。

外治法

  • 薰洗方
    木通、藁本、枳殼、貫眾、白芷、甘松、荊芥穗、薄荷各等分,煎湯去滓,臨用加皮硝三錢,趁熱薰洗患處,每日3~5次。此方具祛風除濕、消腫止痛之效,適用於瘡面滲液明顯者。

古籍參考

《秘傳女科》強調此症「諸藥不效」,需標本兼治;清代《瘍醫大全》進一步指出,陰瘡日久不癒當辨虛實,虛者需重調補,實者當急攻邪。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