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腸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腸驚乃中醫臟腑驚證之一,首見於宋代《小兒病源方論》。其病機核心在於小腸受驚,氣機逆亂,陰陽失和,尤以幼兒夜間啼哭不止為典型證候。

從經絡臟腑論之,小腸屬手太陽經,與心相表裡。心藏神,主神明;小腸主受盛化物,二者共司情志調節。當外受驚恐,內擾心神,則表裡相傳,致小腸氣機紊亂。《黃帝內經》有云:「驚則氣亂」,驚恐之氣內陷小腸經,導致陽氣不得潛藏,故患兒多見入夜啼哭,甚則達旦不休。

證候表現除夜啼外,常伴見面赤唇紅、掌心熱、小便短黃等熱象。蓋因小腸為「受盛之官」,驚氣鬱而化熱,下傳膀胱則溺赤,上擾心神則煩躁。其舌象多見舌尖紅赤,舌苔薄黃或根部厚膩,脈象以寸關部弦數為特徵。

辨證施治當分虛實:實證多因驟受驚恐,小腸火熾,治宜清心安神、利濕除煩,可選導赤散加鉤藤、蟬蛻;虛證常見於稟賦不足者,伴睡中驚惕,治當養陰清熱,方用酸棗仁湯合生脈散。外治法可配合推拿,取小天心、清天河水等穴以寧心安神。

此證與西醫學「嬰兒夜啼」有相通之處,然中醫辨證尤重臟腑氣機變化。歷代醫家認為,小腸驚夜啼非獨責之小腸,實與心肝膽諸臟相關,故臨證須審證求因,不可執一而論。元代曾世榮《活幼心書》更指出:「驚啼者,邪熱乘心也」,說明此證發展可由實轉虛,久病則傷陰耗氣,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