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腸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腸咳

小腸咳為中醫病名,屬咳嗽證型之一,記載於《素問·咳論》。其病機源於心咳久未癒,邪氣傳至少陽經所屬之小腸,引發特定症狀。原文載:「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意指患者咳嗽時伴隨腸中排氣(失氣),咳與排氣同時發生。此症反映臟腑相傳之病理關係,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火熾盛或氣機上逆,可下移於小腸,導致氣化失常。

病因病機
小腸咳多因外感或內傷致心氣鬱滯,久而累及小腸。心火下移小腸,或寒邪內侵,使小腸氣化失司,咳嗽時下焦氣機鬆弛,故失氣頻作。《諸病源候論》提及「五臟六腑皆令人咳」,小腸咳即屬六腑咳之一,與三焦氣化功能密切相關。其病位雖在小腸,實與心肺氣機升降失調相關聯。

臨床表現
主症為咳嗽時連帶排氣,咳聲多急促,或見咽喉緊悶,甚則咳引少腹隱痛。部分患者可伴隨心煩、小便短赤等心火下移之證,或見腸鳴腹脹等小腸氣滯之候。舌質偏紅,苔薄黃或白滑,脈象多呈弦滑或浮數。

治法方藥
治療以調和氣機、清心瀉小腸為原則:

  1. 芍藥甘草湯:柔肝緩急,適用於咳嗽牽引少腹不適者。
  2. 清宮丸(含黃連、連翹等):清心火,導熱下行,適合心火熾盛型。
  3. 桔梗湯加減:以桔梗宣肺,加人參補氣、茯苓健脾滲濕、橘紅理氣化痰、五味子斂肺止咳,標本兼顧。

古籍另提及以小腸腑病論治,可佐利水滲濕之車前子、通草,或加枳殼、木香調暢腸道氣機。若寒象明顯,可配伍乾薑、肉桂溫陽化氣。

與他證鑑別

  • 大腸咳:咳時遺糞,屬肺氣不固,病在大腸。
  • 膀胱咳:咳則遺尿,屬腎氣不攝,病在膀胱。
    小腸咳以「咳而失氣」為獨特辨證要點,需與單純腸胃脹氣或肝氣犯肺之咳區分。

理論延伸
此證體現中醫「整體觀念」,咳嗽非獨肺疾,與臟腑傳變相關。《醫宗金鑒》強調「咳證雖多,無非肺病」,然六腑咳提示病機可涉及氣化與臟腑表裡關係,臨證需詳辨病位與傳變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