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腸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腸氣(疝氣)中醫詳解

小腸氣,又稱疝氣,首見於明代何瑭《醫學管見》,屬中醫疝病範疇。其病位多與肝經、任脈相關,主因氣機不暢、寒濕凝滯或氣血虛弱,導致下焦氣血運行受阻,發為臍下及腰脊牽痛,並放射至睪丸。

病因病機

  1. 寒濕凝滜:外感寒濕或內生陰寒,侵襲肝經,寒性收引,氣血澀滯,結於少腹,發為疝痛。
  2. 肝鬱氣滯:情志不遂,肝失疏泄,經絡氣機壅滯,久而氣結下墜,牽引睪丸作痛。
  3. 中氣下陷:脾胃虛弱,升提無力,氣血下墜少腹,常見於久病體虛或勞倦過度者。
  4. 濕熱下注:過食辛辣厚味,濕熱內生,流注肝經,濕熱搏結,症見腫痛灼熱。

臨床表現

  • 主症:臍下(疒^丂)痛,痛引腰脊,控睪丸而痛,遇寒加重。
  • 兼症
    • 寒濕型:陰囊冷硬,痛如錐刺,得溫稍緩。
    • 氣滯型:脹痛遊走,情緒波動時加劇。
    • 濕熱型:局部紅腫灼熱,小便短赤。

治療方藥

  • 經典方劑
    • 小茴香圓(《醫學管見》):主以溫經散寒、理氣止痛,適用寒凝肝脈證。
    • 天台烏藥散:疏肝行氣、散寒止痛,治寒疝少腹引痛。
    • 補中益氣湯:針對中氣下陷,升提舉陷以緩疝墜。
  • 加減用藥
    • 寒甚者加吳茱萸、肉桂;
    • 濕重者合五苓散;
    • 氣滯甚者佐川楝子、延胡索。

證型辨治

  1. 寒疝:溫肝散寒,方選暖肝煎。
  2. 氣疝:疏肝理氣,方用橘核丸。
  3. 濕熱疝:清利濕熱,以龍膽瀉肝湯加減。

此病須辨明虛實寒熱,針對病機調理,而非獨治局部。歷代醫家如張仲景、朱丹溪皆謂「疝屬肝病」,治法重在疏調肝經氣血,佐以溫通或清利,方能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