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腸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小腸氣是中醫病名,即疝氣。明代何瑭在《醫學管見》中記載:“小腸氣,臍下痛連腰脊,控睾丸而痛。”小腸氣的病因是由於小腸下垂,導致小腸與腹壁相摩擦,引起疼痛。小腸氣的症狀主要表現為臍下疼痛,疼痛可向腰部放射,並伴有睾丸疼痛。小腸氣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小茴香圓、小茴香散等方。

小茴香圓由小茴香、白芥子、陳皮、甘草等中藥組成,具有行氣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小茴香散由小茴香、白芥子、陳皮、甘草、大黃等中藥組成,具有行氣止痛、消腫散結、通便的功效。

小腸氣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如果出現小腸氣的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

小腸氣

小腸氣,又稱疝氣,是指小腸或其他腹腔臟器由腹壁薄弱處或先天性缺損處突出至腹外形成的包塊。小腸氣多發生在腹股溝部,也可發生在臍部、腹壁中線、腹壁後方等處。

小腸氣的發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腹腔內壓力增高:腹腔內壓力增高是小腸氣發生的主要原因。腹腔內壓力增高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如咳嗽、便秘、腹脹、妊娠、肥胖等。
  2. 腹壁薄弱:腹壁薄弱也是小腸氣發生的重要原因。腹壁薄弱可由先天性因素或後天性因素引起。先天性因素包括腹壁肌肉發育不良、腹壁先天性缺損等;後天性因素包括腹壁手術、外傷、感染等。
  3. 腹腔臟器膨大:腹腔臟器膨大也是小腸氣發生的原因之一。腹腔臟器膨大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如腸梗阻、腸炎、腫瘤等。

小腸氣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 腹部包塊:小腸氣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腹部包塊。腹部包塊可在站立、用力、咳嗽等腹壓增高的情況下出現,平臥時可消失。
  2. 疼痛:小腸氣患者常常伴有疼痛,疼痛可為鈍痛、脹痛或刺痛。疼痛的程度與腹部包塊的大小、位置、活動度等因素有關。
  3. 其他症狀:小腸氣患者還可出現腹脹、便秘、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

小腸氣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如腹部包塊、疼痛等。必要時可行B超、CT、MRI等檢查,以明確診斷。

小腸氣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 保守治療:保守治療包括腹部包塊的按摩、熱敷、理療等。保守治療適用於小腸氣患者的症狀較輕,且不願意接受手術治療的情況。
  2. 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是小腸氣的首選治療方法。手術治療的目的是切除腹壁薄弱處或先天性缺損處,並將突出的腹腔臟器回納至腹腔內。手術治療適用於小腸氣患者的症狀較重,或保守治療無效的情況。

小腸氣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如果出現小腸氣的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