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腸氣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腸氣痛
小腸氣痛為中醫兒科病證名,屬疝氣範疇,特指臍下氣海穴兩側發生的絞痛性病變。《幼科鐵鏡》詳載其症候特徵:「嬰兒小腸膀胱氣痛,在臍下氣海兩邊,筋腫到腎囊邊,痛不可抵。」其病機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氣機失調,導致小腸下墜,鬱結於少腹所致。
【病因病機】
- 肝經寒凝:足厥陰肝經循行繞陰器,《素問》言「肝脈過陰器」,寒邪侵襲肝經,經氣不利,發為少腹拘急疼痛。
- 氣滯血瘀:情志失調或飲食不節,致三焦氣化失常,氣血阻滯於少腹經筋。
- 中氣下陷:小兒先天元氣未充,或久病耗氣,致小腸失於固攝。
【臨床特徵】 主要症狀表現為臍下兩側(氣海穴附近)突發絞痛,疼痛可放射至陰囊,局部可見條索狀筋腫,觸之堅硬。嬰兒多見突發哭鬧不止,屈膝拒按。
【治療原則】 以理氣消腫、溫經散結為主,分內治與外治兩法: ■ 內服方藥 基礎方:川楝子(苦寒入肝經,行氣止痛)、橘核(溫散厥陰滯氣)、小茴香(暖肝溫腎,理氣開鬱)、荔枝核(行散滯氣),四味焙炒研末,白酒調服以助藥力。 ■ 外治法 灸療:取氣海、關元、三陰交等穴,以艾條溫灸,助陽氣運行。 ■ 手術考量 若筋腫堅硬難消,疼痛持續不解,古代醫籍記載可考慮「鉤割法」治療。
【證型辨治】
- 寒凝肝經型:加吳茱萸、肉桂溫肝散寒。
- 濕熱下注型:佐以黃柏、蒼朮清熱燥濕。
- 氣虛下陷型:配伍黃芪、升麻益氣升提。
【臟腑經絡關係】 本病雖病位在小腸,實與肝、腎兩經密切相關。足厥陰肝經「環陰器,抵少腹」,足少陰腎經「貫脊屬腎」,經氣相通,故治療需兼調肝腎。明代《證治準繩》強調「治疝必先治氣」,正是此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