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腸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腸疝

小腸疝為中醫病名,主要由小腸虛寒,復感外邪風冷,寒凝氣滯所致。其特徵為少腹疼痛,牽引睪丸,並常連及腰背,屬「疝病」範疇,與肝經循行及下焦氣機失調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中醫理論認為,小腸疝的成因多與以下因素有關:

  1. 正氣不足:小腸氣虛,陽氣不振,寒邪易侵。
  2. 外感風冷:寒邪客於少腹,凝滯經絡,阻遏氣血,導致局部拘急疼痛。
  3. 肝經氣滯:足厥陰肝經循少腹、絡陰器,寒凝肝脈則氣血不通,發為疝痛。

臨床表現

《醫宗必讀》云:「小腸疝,小腸之病,少腹痛引睪丸,必連腰背而痛。」患者除少腹劇痛、牽引睪丸外,可能伴隨以下症狀:

  • 面色青白,肢冷畏寒
  • 舌淡苔白,脈沉弦或緊
  • 遇寒痛甚,得熱稍緩

治療原則

溫經散寒、行氣止痛 為主,常用方藥與治法如下:

  1. 內服方劑

    • 選用茴香、川楝子、吳茱萸等辛溫之品,散下焦寒邪。
    • 佐以陳皮、馬蘭花、芫荽等理氣通絡,疏調肝經氣滯。
    • 經典方如 天台烏藥散(《醫學發明》),以烏藥、木香、青皮等行氣疏肝,配合高良薑、肉桂溫散寒凝。
  2. 外治療法

    • 灸法:溫灸關元、氣海、三陰交等穴,助陽氣運行。
    • 熱敷:以吳茱萸、小茴香等藥末炒熱布包,溫熨少腹。

證型辨析

小腸疝需與其他疝病鑑別:

  • 寒疝:症見陰囊冷硬,疼痛如絞,屬寒邪凝聚。
  • 狐疝(腹股溝疝):腫物時隱時現,屬氣虛下陷。
    小腸疝以 少腹猝痛連睪 為要點,病機側重寒客肝脈,與小腸氣化失常相關。

古籍論述

《雜病證治類方》指出此病多因「小腸虛,風冷乘之」;《醫宗金鑑》進一步強調「疝病皆歸肝經」,治療需兼顧調肝溫下。歷代醫家亦重視 活血通絡 之法,如加入延胡索、當歸等,以助氣血通暢。

小腸疝之辨治,體現中醫「寒者熱之」「滯者通之」的思路,結合經絡臟腑理論,調理整體氣機,以達標本兼治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