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腸手太陽經病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腸手太陽經病證

小腸手太陽經病證,乃因手太陽小腸經經氣運行失調所導致的一系列病候,首見於《靈樞·經脈》。此經屬手太陽,絡心,與小腸相表裏,其循行路線自手小指外側端,上行沿臂外後側,經肩胛、頸部,至耳前,最後入耳中,並分支至目內眦。經氣異常時,可表現為經脈所過之處的疼痛、腫脹、功能障礙,以及相關臟腑失調之症。

主要病候

經脈循行部位病症

  1. 頭面五官症狀

    • 「嗌痛」:指咽喉疼痛,因經脈循行經咽喉部,經氣不通則痛。
    • 「頜腫」:下頷部位腫脹,甚則影響頭部轉動,如「不可以顧」。
    • 「耳聾」:經脈入耳中,經氣不利可致聽力減退或耳鳴。
    • 「目黃」:經脈至目內眦,若濕熱鬱滯,可出現眼睛發黃。
    • 「頰腫」:面頰部腫脹,多因邪熱壅滯經脈所致。
  2. 肩臂及肢體症狀

    • 「肩似拔,臑似折」:肩部劇痛如被拉扯,上臂疼痛如折斷,反映經氣阻滯於肩背及上肢。
    • 「頸、頜、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經脈循行區域的疼痛,多見於風寒濕邪侵襲或氣血瘀滯。

臟腑相關病症

  1. 小腸腑症

    • 「小腹痛」:小腸位於下腹部,其氣機不暢可導致腹痛。
    • 「腰脊控睪而痛」:小腸經氣失調,可牽涉腰脊及睾丸疼痛。
    • 「下重便膿血」:若濕熱下注,可出現裏急後重、大便帶膿血,類似腸癰或痢疾表現。
    • 「暮發熱」:傍晚發熱,多與小腸經熱邪鬱滯有關。
  2. 液病表現

    • 「是主液所生病者」:小腸主受盛化物,泌別清濁,與體液代謝密切相關,故其病證可表現為津液失調,如口渴、水腫、小便不利等。

病因病機

  1. 外邪侵襲:風寒濕熱之邪侵襲經脈,阻滯氣血運行。
  2. 氣血失調:經氣逆亂或氣血不足,導致經脈失養。
  3. 臟腑影響:小腸功能失常,如濕熱內蘊、氣滯血瘀,上擾經脈。

參考文獻

  • 《靈樞·經脈》
  • 《脈經·小腸手太陽經病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