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腸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腸水

病證名,首見於《幼科證治準繩》,屬小兒浮腫證型之一,主要由小腸功能失調所致。其特徵為浮腫伴隨小腹急滿,乃因小腸鬱熱,水濕停滯,濕熱互結,下注於下焦而成。

病因病機

小腸為「受盛之官」,主泌別清濁。若小腸熱鬱,氣化失常,則水液代謝障礙,濕熱內蘊,與水濕相搏,遂成水腫。《黃帝內經》提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然小腸水之病機更偏重於濕熱下注,與小腸腑功能密不可分。

臨床表現

  • 浮腫:多見於下肢或腹部,按之凹陷。
  • 小腹急滿:下焦濕熱壅滯,氣機不暢所致。
  • 或伴小便短赤、口乾舌燥等熱象。

治療法則

以「清熱利濕」為主,疏通小腸鬱熱,導濕下行。

常用方劑

  • 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生地黃、木通、竹葉、甘草梢,清心與小腸之熱,利水通淋。
    濕重者可加茯苓、澤瀉以健脾滲濕;熱盛者加黃柏、梔子加強清熱。

針灸取穴

  • 下脘、關元、陰陵泉、三陰交,調理下焦氣機,利水消腫。

與其他水腫鑑別

  • 脾虛水腫:多見倦怠、便溏,治以健脾利水,如五苓散。
  • 腎陽虛水腫:腰膝冷痛、畏寒,方選真武湯。
    小腸水則以濕熱下注為核心,病位與小腸腑相關,治療強調清利濕熱。

此證反映了中醫「臟腑相關」理論,凸顯小腸在水液代謝中的作用,臨床需細辨濕熱與臟腑病位,方能精準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