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存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存神

「存神」為中醫與道家養生術中的重要概念,意指通過意念專注於體內特定部位或身神,以調和氣血、固守精氣,進而達到養生延壽之效。此術語最早見於《後漢書·馮衍傳》:「陂山谷而聞處兮,守寂寞而存神。」後為道教及中醫所吸收,成為內修與氣功修煉的核心方法之一。

中醫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人體五臟六腑、經絡氣血皆與「神」密切相關。《黃帝內經》提出「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等理論,說明五臟不僅具生理功能,亦主司精神活動。所謂「存神」,即通過意念引導,使心神內守,凝聚於特定臟腑或經絡,以激發其自調能力。此過程與「調息」「養氣」相輔相成,屬「內守」功夫的一種。

存神與臟腑關係

  1. 五臟身神說
    道家典籍《黃庭經》進一步發展「存神」理論,提出人體各部皆有「身神」主宰,如「心神丹元」「肺神皓華」等。中醫吸收此說,認為意守特定臟腑之神可強化其功能。例如:

    • 意守「心神」可安神定志,改善失眠、心悸。
    • 存想「腎神」能固精培元,助益先天之氣。
  2. 經絡氣血調和
    存神過程中,意念引導可影響氣血運行。如《針灸大成》提及「意到氣到」,專注於某穴位或經絡(如丹田、百會)時,能促進局部氣血流通,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

存神與氣功修煉

在傳統氣功中,「存神」常與「吐納」「導引」結合。例如:

  • 守竅法:意守丹田或膻中,凝聚先天之氣,培養內丹。
  • 存想內景:觀想五臟光色或經絡循行,如「肝氣青」「心氣赤」,以五行理論協調臟腑平衡。

養生應用

存神不僅用於修煉,亦融入日常養生:

  • 靜坐存神:通過靜坐調息,收攝心神,減少耗散,符合《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的原則。
  • 導引存想:如「八段錦」「五禽戲」等功法,配合意念導引,強化動作的療效。

文獻記載

《玄宗直指萬法同歸》言:「存神養氣,可以不死。」雖帶有道家色彩,但與中醫「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防病理論相通。清代醫家張志聰亦於《黃帝內經集注》中強調「神氣相守」為養生要訣。

綜觀之,「存神」結合中醫臟象學說與道家修煉思想,通過內在意念調攝身心,體現「形神合一」的傳統養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