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腸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小腸瀉,病證名。指小腸受病而引起的泄瀉。《幼科發揮》卷下:瀉「自小腸來者,亦水谷注下而不分,則成糟粕而非完谷,且小腸為受盛之府,水谷到此,已變化而未盡變化也。」治宜用五苓散,以水谷分利而止瀉。

小腸瀉的病因病機,主要有以下幾點:

  1. 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肥甘厚味,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水谷不化,下注小腸,則成泄瀉。
  2. 感受外邪,外邪侵襲人體,內傷脾胃,脾失健運,水谷不化,下注小腸,則成泄瀉。
  3. 情志不遂,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水谷不化,下注小腸,則成泄瀉。

小腸瀉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大便稀薄,色白,量多,腹痛,腹瀉頻繁,肛門灼熱,食欲不振,噁心嘔吐,面色蒼白,神疲乏力。
  2. 舌淡苔白,脈細弱。

小腸瀉的治療,主要以健脾和胃,止瀉止痛為主。常用方藥有五苓散、保和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小腸瀉的預防,主要有以下幾點:

  1. 飲食有節,不吃生冷肥甘厚味,不暴飲暴食。
  2. 注意衛生,避免接觸傳染病患者。
  3.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小腸瀉是中醫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