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腸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小腸瀉

小腸瀉是一種消化系統疾病,主要特徵是小腸受病而引起的泄瀉。病因病機主要包括飲食不節、感受外邪和情志不遂等因素。飲食不節指過食生冷肥甘厚味,對脾胃造成損傷,使脾失健運,無法將水谷完全消化,進一步影響小腸的功能,引發泄瀉。感受外邪指身體受到外部病因的侵襲,導致內傷脾胃,使其失去正常的運化功能,同樣影響到小腸的功能,引發泄瀉。情志不遂是指情緒不穩定或長期壓抑情感,使肝失去正常的疏泄功能,進而影響到脾胃的健運,引發泄瀉。

小腸瀉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大便稀薄、色白、量多,伴有腹痛、腹瀉頻繁,肛門灼熱,食慾不振,噁心嘔吐,面色蒼白,以及神疲乏力等症狀。舌苔呈淡白色,脈搏細弱。

治療小腸瀉的方法主要是以健脾胃,止瀉止痛為主。常用的方藥有五苓散、保和丸、香砂六君子丸等。五苓散能夠幫助水谷分利,達到止瀉的效果。

預防小腸瀉的方法包括飲食有節,避免食用生冷肥甘厚味的食物,避免暴飲暴食;注意衛生,避免接觸傳染病患者;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若出現小腸瀉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