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腸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腸瀉,又稱「小腸泄」,為中醫病證名,指因小腸功能失調所致之泄瀉證候。此證首見於《幼科發揮》,其病機核心在於小腸受盛化物功能失常,致使水穀不分、清濁相混而下泄。

病機探析
小腸為「受盛之官」,主司受盛胃中傳化之水穀,並進一步泌別清濁。若小腸氣化失司,則水液不得滲入膀胱,反與糟粕混雜而下,形成泄瀉。正如《黃帝內經》所言:「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其病理特徵為瀉下物雖呈糟粕狀,卻未完全腐熟,有別於完谷不化之大腸泄。

證候特點

  1. 下物性状:瀉下物多呈糜狀或糊狀,夾雜未徹底消化之水穀殘渣
  2. 伴隨症狀:或見小便短少、腹部隱痛、腸鳴漉漉
  3. 舌脈表現:舌苔白滑或膩,脈多濡緩

辨證要點
需與「大腸泄」相鑑別:

  • 大腸泄多因脾虛濕盛,瀉下完谷不化
  • 小腸泄則以水穀混下、小便不利為辨證眼目

治法方藥
傳統以 五苓散 為主治方劑,取其「利小便以實大便」之法:

  • 桂枝 通陽化氣,恢復小腸氣化功能
  • 白朮 健脾燥濕,助運化之功
  • 茯苓豬苓澤瀉 分利水濕,使清濁各歸其道

臨床加減
若兼寒象可加 炮薑煨肉豆蔻;濕熱偏重則合 六一散。對於久瀉傷陽者,仲景 赤石脂禹餘糧湯 可固澀下焦,與五苓散標本兼顧。

理論淵源
此證實為《難經》五泄中的「小腸泄」演變而來,後世醫家如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進一步闡發,提出「小腸有熱則瀉黃赤」的變證,擴展了本證的辨治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