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腸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小腸癰(繁體中文)

小腸癰,又稱為中醫病名,是一種發生在小腸之間的內癰。主要症狀包括少腹腫脹、疼痛,左腿屈曲不能伸直,小便頻數且尿液混濁,有時伴有惡寒、發熱、全身皮膚發青、腹部脹痛等症狀。

根據病情不同,小腸癰的治療方法可分為以下幾種:

  1. 膿未成者,可使用牡丹皮湯進行治療。牡丹皮湯的成分包括牡丹皮、赤芍、甘草、大黃和芒硝,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2. 膿已成者,可使用薏苡仁湯進行治療。薏苡仁湯的成分包括薏苡仁、白朮、甘草、大黃和芒硝,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健脾益氣的功效。
  3. 患者有氣血虛的狀況,可使用八珍湯進行治療。八珍湯的成分包括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白芍、熟地黃和川芎,具有補氣養血、健脾益氣的功效。

除了治療方法外,預防小腸癰的方法包括:

  1. 注意飲食習慣,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
  2. 培養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並定期更換內衣褲。
  3. 避免不良生活習慣,如熬夜、酗酒、吸菸等。
  4. 提高體質,增強免疫力。

若出現小腸癰的症狀,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