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腸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腸癰
為中醫外科病症之一,屬內癰範疇,病位在小腸,臨床以少腹腫硬、疼痛拒按為主要特徵。其病因多由飲食不節、濕熱內蘊,或情志失調、氣滯血瘀,導致腸絡阻塞,久而化熱腐肉成膿所致。

臨床表現
《瘍科心得集》載其典型症狀為:「少腹腫而硬,按之則痛,左腿屈而不伸,溲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身皮甲錯,腹皮急則腹脹大。」患者常見:

  1. 局部徵候:臍下或少腹部位腫脹堅硬,觸痛明顯,拒按,甚則腹皮緊繃。
  2. 功能障礙:因疼痛牽引,左下肢常屈曲難伸,行動受限。
  3. 全身症狀:發熱汗出而惡寒,小便頻數似淋證,病程遷延者可見皮膚乾枯如鱗甲(身皮甲錯),此為瘀熱久鬱、營衛不和之象。

辨證分型與治療
中醫依膿成與否及氣血盛衰辨證施治:

  1. 膿未成期(實熱證)

    • 脈象特徵:遲緊,提示邪熱壅聚而膿未熟。
    • 治法:瀉熱破瘀,散結消腫。
    • 方藥:以《金匱要略》牡丹皮湯(牡丹皮、桃仁、芒硝、大黃等)為主,清熱解毒兼化瘀通腑。
  2. 膿已成期(濕熱瘀毒證)

    • 脈象特徵:洪數,标志熱毒熾盛,膿液已成。
    • 治法:排膿解毒,利濕消腫。
    • 方藥:選用薏苡仁湯(薏苡仁、瓜瓣、牡丹皮等),或合《外科正宗》排膿散加減,侧重滲濕排膿。
  3. 氣血虛弱證

    • 證候特點:病程後期,膿潰後氣血虧虛,面色萎黃,乏力倦怠。
    • 治法:益氣養血,托毒生肌。
    • 方藥八珍湯(人參、白朮、茯苓、當歸等)加黃耆、皂角刺,補虛兼助膿毒外達。

古籍淵源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將小腸癰歸屬「癰疽門」,強調其與大腸癰(如盲腸炎)之鑑別。明代《醫宗金鑑》進一步指出,小腸癰多因「七情所傷,或濕熱下注」,與腸癰治法相通而病位有異。此外,《瘍醫大全》補充「婦人產後惡露不盡,瘀血內結」亦可能誘發此症,治療需兼顧活血通絡。

與腸癰之異同
小腸癰與大腸癰(如闌門癰)同屬腸癰類,然病機側重不同:

  • 小腸癰:多因心火下移小腸,濕熱瘀結少腹。
  • 大腸癰:常因飲食積滯,熱毒壅遏盲腸。二者治法雖可互參,但引經用藥需依經絡所屬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