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腸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腸脹
病名
小腸脹為脹病之一,首見於《靈樞·脹論》。其證以小腹脹滿、牽引腰部疼痛為主要表現。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小腸為「受盛之官」,主司受納水穀並分清泌濁,使水液滲於前而化為小便,糟粕歸於後而為大便。若寒氣上逆,阻滯小腸氣化功能,則水穀不得正常傳化,導致清濁不分,因而出現小腹脹滿,甚則引及腰部疼痛。
臨床表現
- 主症:小腹脹滿拒按,牽引腰部酸痛。
- 兼症:或見二便不利,如小便短澀、大便溏滯或秘結。
- 舌脈:舌苔多白膩,脈象沉緊或弦遲。
治療原則
治宜溫通小腸氣機,分理水穀,使清濁得司,二便通調。
方藥舉例
- 通幽化濁湯:本方功在通降腑氣、溫化寒濁,適用於寒氣上逆所致之小腸脹滿。
- 若兼氣滯者,可佐以行氣之品,如烏藥、香附;若寒甚者,可加吳茱萸、肉桂以溫散寒邪。
針灸療法
可取足太陽膀胱經之小腸俞、膀胱俞,配合任脈之關元、氣海,以調理下焦氣機,助小腸泌別清濁。
與他證鑒別
小腸脹需與大腸脹、膀胱脹相區別:
- 大腸脹:以腹脹腸鳴、大便異常為特徵,病位在大腸。
- 膀胱脹:以下腹脹滿、小便不利為主,病在膀胱氣化。
小腸脹之關鍵在於「寒阻氣化」,治療需緊扣溫通分利之法,使水穀各歸其道,則脹滿自除。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