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腸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小腸脹,病名。脹病之一。見《靈樞.脹論》。證見少腹(月真)脹、引腰而痛。以小腸為受盛之官,受盛水谷而分清濁,水液滲於前,糟粕歸於後。寒氣上逆,則化物不出,故小腹(月真)脹,引腰而痛也。治當分理水谷,俾二便通行,則脹滿自解,通幽化濁湯主之。

小腸脹是指小腸功能失調,水谷不化,水液停留,導致小腹脹滿,引腰而痛的病證。

小腸是人體消化系統的重要器官,主要負責吸收水分和營養物質。小腸脹的發病原因,主要是由於寒氣上逆,阻礙了小腸的正常運化功能,導致水谷不化,水液停留,從而引起小腹脹滿,引腰而痛。

小腸脹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小腹脹滿、引腰而痛、大便不通、小便不利等。

小腸脹的治療,主要是以溫陽散寒、行氣化滯為主。常用方藥有通幽化濁湯、小腸利水湯等。

小腸脹的預防,主要是注意飲食調理,避免過食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此外,還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以免損傷脾胃。

小腸脹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證,其發病原因複雜,臨床表現多樣,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治療小腸脹時,一定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以免延誤病情。

小腸脹的古籍記載如下:

《靈樞.脹論》:“小腸脹者,少腹脹,引腰而痛,以小腸為受盛之官,受盛水谷而分清濁,水液滲於前,糟粕歸於後。寒氣上逆,則化物不出,故小腹脹,引腰而痛也。治當分理水谷,俾二便通行,則脹滿自解,通幽化濁湯主之。”

通幽化濁湯的組成如下:

蒼朮12克,厚朴12克,陳皮12克,白朮12克,茯苓12克,木香6克,枳實6克,大腹皮12克,甘草6克。

通幽化濁湯具有溫陽散寒、行氣化滯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小腸脹。

小腸脹的食療方如下:

  1. 白扁豆粥:白扁豆50克,粳米100克,紅糖適量。將白扁豆洗淨,浸泡半小時,與粳米一起煮粥,熟後加入紅糖調味即可。本方具有健脾利水、消腫脹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小腸脹。
  2. 山藥粥:山藥5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將山藥洗淨,切成小塊,與粳米一起煮粥,熟後加入白糖調味即可。本方具有健脾益氣、補腎固精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小腸脹。
  3. 蓮子粥:蓮子5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將蓮子洗淨,去芯,與粳米一起煮粥,熟後加入冰糖調味即可。本方具有養心安神、清熱解暑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小腸脹。

小腸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 飲食宜清淡,避免過食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 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便秘。
  3.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4.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波動。
  5. 定期檢查,及時發現和治療疾病。

小腸脹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其發病原因複雜,臨床表現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