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腸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腸蒸
病名。為中醫「二十三蒸」病症之一,首見於隋代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虛勞骨蒸候》。其典型症狀為「下唇焦」,反映體內虛熱燔灼小腸,陰津耗傷。
中醫理論基礎
小腸蒸屬「骨蒸勞熱」範疇,與五臟六腑虛損相關,尤其責之於陰虛火旺或氣血兩虧。中醫認為,小腸為「受盛之官」,主化物而泌別清濁。若長期勞倦、情志失調或久病耗傷,導致陰液不足,虛熱內生,循經上擾,則表現為唇焦;熱邪聚於小腸,更可伴隨小便赤澀、腹鳴或盜汗等症。
病機與辨證
此症病機核心為「陰虛內熱」,小腸經脈連屬心與脾胃,故臨床辨證需分虛實:
- 陰虛型:下唇乾焦,伴見顴紅、咽乾、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降火,方用知柏地黃丸加減。
- 血瘀型:唇焦色暗,兼見肌膚甲錯、舌有瘀斑,乃虛熱煎灼營血成瘀,可選犀角地黃湯化裁。
古籍考據
除《諸病源候論》外,明代《證治準繩》進一步闡釋:「蒸病之發,根於腎虧」,指出小腸蒸與下焦虛衰相關;清代《醫宗金鑒》則強調「唇焦燥裂者,胃腸之熱上衝」,補充脾胃濕熱亦可引發類似症狀,需四診合參。
與相關症候鑑別
小腸蒸需與「脾蒸」(口乾唇裂)及「胃蒸」(舌乾口渴)區分。三者雖均見唇部燥象,但病位不同:小腸蒸以下唇為著,且多兼小便異常;脾蒸以口乾為主,胃蒸則伴隨消穀善饑。
補充說明
「二十三蒸」為古代對虛勞發熱的分類,小腸蒸列屬其中,雖現代臨床少用此專稱,然其病理機制仍適用於陰虛熱證之辨治,尤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更年期症候羣。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