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腸主受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腸主受盛是中醫生理學中的重要概念,源自《素問·靈蘭秘典論》的記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此論述揭示了小腸在消化系統中的核心功能與地位。
小腸的生理功能
- 受盛之官:
小腸位居胃之下,主要職司「受盛」,即承接胃部初步腐熟的水穀食糜。胃主受納,完成「消」的初步階段後,將食糜傳至小腸,由小腸進一步「化」——即分解、吸收精微物質。此過程強調小腸作為「容器」的特性,需維持通降之性以順利承接胃中物。 - 分別清濁:
小腸的關鍵功能在於「泌別清濁」。清者指水穀精微(營養物質),由小腸吸收後上輸於脾,轉化為氣血;濁者包括食物殘渣與代謝廢液,殘渣下傳大腸形成糞便,廢液則滲入膀胱成尿液。此機制體現中醫「臟象」理論中,小腸與脾、膀胱的氣化協作關係。 - 與心相表裏:
小腸屬腑,與臟腑中的心互為表裏。經絡學說中,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互絡屬。若小腸功能失調(如受盛不利、清濁不分),可能通過經絡影響心神,出現煩熱、口瘡等症候;反之,心火亢盛時,亦可下移小腸,導致小便短赤。
古典理論延伸
《黃帝內經》強調小腸「化物出焉」,此「化」不僅指消化,更包含「氣化」概念。中醫認為,小腸的氣化能力依賴腎陽溫煦與脾氣升清。若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可能導致小腸虛寒,出現腹痛、完穀不化;脾虛氣陷則可能引發精微下泄而見便溏。
臨床意義
小腸功能異常常反映於二便與消化症狀。例如:
- 清濁不分:水穀混雜而下,表現為腹瀉、小便混濁。
- 受盛障礙:食後腹脹、腸鳴,多因小腸氣機壅滯或胃失和降所致。
小腸的生理病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其功能與多臟腑相關聯,治療時需綜合調理氣血、陰陽與經絡。此理論至今仍指導中醫對消化、代謝疾病的辨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