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11-20

名詞介紹


小毒

中藥學[1]術語。指藥物的氣味[2]性能[3]之猛烈程度最輕者。

《素問[4].五常[5]政大論》:「小毒治病[6],十去其八。」

小毒,又稱輕毒,是指藥物的氣味性能之猛烈程度最輕者。小毒的藥物,一般性味平和,無大毒,但服用過量或久服,仍可引起中毒。小毒的藥物,常用於治療急性病、實證實熱證,以及慢性病的急性發作期。

小毒的藥物,有許多臨床應用價值。例如,黃連黃芩黃柏等,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濕熱黃疸痢疾泄瀉等病症;大黃芒硝等,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結便秘、腸炎、痢疾等病症;附子乾薑等,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陽虛、寒凝、心腹冷痛等病症。

小毒的藥物,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小毒的藥物,一般不宜長期服用。
  2. 小毒的藥物,不宜與其他藥物同用。
  3. 小毒的藥物,不宜過量服用。
  4. 小毒的藥物,不宜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年老體弱者服用。

如果在服用小毒的藥物後,出現了頭暈心悸嘔吐腹瀉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到醫院就診。

小毒,是中醫藥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小毒的藥物,雖然毒性較輕,但如果使用不當,仍可引起中毒。因此,在使用小毒的藥物時,一定要遵醫囑,切勿擅自服用。

參考資訊


  1. 中药学(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_百度百科

  2. 氣味 - A+醫學百科

  3. 性能(性能)_百度百科

  4. 素問(中醫古籍)_百度百科

  5. 五常 - 教育百科 | 教育雲線上字典

  6. 治病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