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按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按摩(小兒推拿)

小兒按摩為中醫外治法之一,專用於防治小兒病症,屬推拿學之分支。此法首載於明代《小兒按摩經》(又名《保嬰神術按摩經》),後經歷代醫家發展完善,形成獨特體系。其理論核心在於依據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之生理特點,及「發病容易、傳變迅速」之病理特性,透過特定手法刺激經絡穴位,調整陰陽氣血,達到治病防病之效。

一、學理基礎

  1. 經絡理論:以十四經脈為基礎,結合小兒特有穴位(如三關、六腑、五經穴等),透過皮部—經絡—臟腑的聯屬關係發揮作用。
  2. 藏象學說:重視「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腎常虛」之特質,手法設計多針對調理肺系、脾胃及先天之本。
  3. 五運六氣:部分流派融合運氣理論,依時令變化調整手法配伍,如春季多取肝經穴,長夏重脾土運化。

二、特色技法

  1. 獨門穴位

    • 三關穴:前臂橈側陽池至曲池成線,性溫熱,主發汗解表、溫陽散寒。
    • 六腑穴:前臂尺側陰池至肘尖成線,性寒涼,用於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 五經穴:五指末節螺紋面,分別對應脾、肝、心、肺、腎五臟,可調節臟腑功能。
  2. 複式手法

    • 分陰陽:分推腕橫紋(大橫紋),平衡陰陽氣血,為起手常式。
    • 開璇璣:組合手法(分推膻中、推揉中脘、摩挲神闕等),專治痰閉喘促、乳食壅滯。
    • 水底撈明月:屈兒小指運內勞宮,有清心退熱之效。

三、臨牀應用 主要適用於:

  • 肺系病症:風寒感冒(推三關、掐二扇門)、風熱咳嗽(清天河水、推脊柱)。
  • 脾胃失調:傷食吐瀉(運板門、推七節骨)、疳積(捏脊、摩腹)。
  • 驚風痰證:急驚風(掐老龍、拿列缺)、夜啼(搗小天心、揉五指節)。
  • 氣血失和:遺尿(補腎經、揉百會)、虛寒久瀉(灸龜尾、推上七節)。

四、技法特徵

  1. 手法輕柔:主張「輕而不浮,重而不滯」,以推、揉、摩、搗為主要技法。
  2. 介質運用:常配合薑汁、蔥白水、滑石粉等介質,兼取藥性與潤滑之效。
  3. 補瀉原則:旋推為補、直推為瀉;向心為補、離心為瀉,須據辨證靈活變通。

此術不僅用於治療,亦廣泛用於小兒保健,如常規「健腦操」(按揉百會、四神聰)可益智促發育,「捏脊療法」更能增強臟腑功能,體現中醫「治未病」思想。歷代醫著如《幼科推拿秘書》、《小兒推拿廣意》等,均對此有系統論述,為兒科外治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