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白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白瀉

病證名
小兒白瀉,首載於《中藏經》,又稱「白瀉」,是指小兒泄瀉時排出稀薄、色淡白之大便的病症。臨床多見於脾胃虛弱之幼兒,其病程或急或緩,常伴隨腹脹、腹痛、唇色淡白、精神不振等症狀,嚴重者更可出現形體消瘦、四肢不溫等虛寒徵象。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小兒脾胃氣虛,運化無力,致使水濕內停,下注大腸而成。《幼幼集成》云:「小兒泄瀉,有寒有熱,然白瀉者,多屬脾胃虛寒。」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精微,若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調養失當,如乳食不節、過食生冷,或久病耗傷脾陽,均可導致中焦虛寒,水濕不化,清濁不分而發為白瀉。此外,《小兒藥證直訣》亦提及,若小兒久瀉傷及脾腎陽氣,可進一步演變為「五更瀉」,加重病情。

辨證論治

  1. 主症辨析

    • 大便特徵:糞質稀薄,色白或淡黃,無明顯臭穢,或夾未消化乳食。
    • 兼症:腹脹按之柔軟,腹痛綿綿,食慾不振,面色萎黃,舌淡苔白滑,脈濡弱。
    • 病性辨別:若瀉下清澈如水、四肢厥冷,為脾腎陽虛之重症;若伴低熱、煩躁,需考慮寒熱錯雜之證。
  2. 治法方藥

    • 核心治則:健脾溫中,化濕止瀉。
    • 代表方劑
      • 《中藏經》白術丸(白術、當歸、白芍、木香):方中白術健脾燥濕為君;當歸、白芍養血和肝,助脾運化;木香理氣醒脾,共奏調和中焦之效。
      • 七味白術散(《小兒藥證直訣》):適用於脾虛夾濕,症見口渴、泄瀉頻作者,以人參、白術、茯苓、甘草補氣健脾,藿香、木香化濕行氣,葛根升清止瀉。
    • 加減運用
      • 若中焦虛寒甚者,加乾薑、肉豆蔻溫脾止瀉;
      • 久瀉滑脫不禁,可加訶子、赤石脂澀腸固脫;
      • 若兼肝氣乘脾,痛瀉交作,合用痛瀉要方(白術、白芍、陳皮、防風)。

其他療法

  • 針灸:取足三里、中脘、天樞等穴,艾灸神闕以溫陽止瀉。
  • 推拿:補脾經、揉外勞宮、摩腹,以調理脾胃氣機。

古籍參考
《醫宗金鑒·幼科心法》強調:「小兒白瀉,多因臟寒……當溫補脾土,燥濕為先。」此類論述均提示本病以虛寒為本,治療需注重溫養,慎用苦寒攻伐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