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存泥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存泥丸

「存泥丸」為中醫與道家導引功法之一,其名源自傳統醫學與修煉術語。「泥丸」一詞在中醫理論中與頭部經絡及腦神功能密切相關,道家則視之為上丹田所在,主司神識統攝。醫家多將「泥丸」對應於頭頂百會穴(督脈要穴,位於顛頂正中),認為此處為諸陽之會,與腦髓、元神相通。

功法操作

據《太平禦覽》記載,此法具體步驟為:

  1. 搓手生熱:雙手掌面相對,快速摩擦至溫熱。
  2. 摩額至頂:以熱掌自額部(前髮際)沿頭皮向上推摩,直至頭頂百會穴,反覆十四次(「二七」之數)。

中醫理論基礎

  1. 經絡作用

    • 百會穴屬督脈,為「陽脈之海」,統攝一身陽氣。透過摩擦刺激,可激發督脈氣血,上榮腦竅。
    • 額部為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陽膀胱經所過,摩額能調和脾胃、清利頭目。
  2. 氣血與腦神

    • 中醫認為「腦為元神之府」,依賴腎精充養及氣血濡潤。搓摩頭部能促進頭面氣血循環,助益腦髓代謝,緩解眩暈、健忘等虛證。
    • 摩擦產生的溫熱效應,可宣通頭部滯氣,改善「清陽不升」所致的頭重昏蒙。
  3. 道家修煉視角

    • 道家將泥丸宮視為元神居所,此功法透過外摩引動內氣,有助「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強化精神內守。

功效應用

  • 健腦醒神:改善疲勞、注意力渙散,輔助調理腦力衰退。
  • 升陽舉陷:輕度緩解氣虛下陷引起的頭暈、耳鳴。
  • 輔助養生:常作為日常頭部保健手法,與「鳴天鼓」「梳頭法」等並列。

此功法結合了中醫經絡學說與道家養生理論,以簡易外調之法,達成內養心神、外通經絡之效,體現傳統醫學「形神合一」的調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