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半身不遂」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半身不遂

定義

小兒半身不遂係指小兒身體一側出現運動功能障礙或完全喪失之中醫病證。《醫林改錯》有明確記載此症,描述其常見於週歲至童年孩童,且多為漸進性發病。

病因病機

此症之發病機理,中醫認為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

  1. 外感熱病後遺:傷寒、瘟疫、痘疹等熱性病證後,邪熱傷陰耗氣,導致氣血虧虛,經脈失養。
  2. 脾胃虛損:吐瀉過度損傷脾胃,後天之本失調,氣血生化不足,肢體失於濡養。
  3. 肝腎虧虛: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傷及肝腎,筋脈骨髓失養,導致肢體癱瘓。

《醫林改錯》指出:「面色青白,漸漸手足不動,甚則手足筋攣,周身如泥塑」,此為氣血兩虛、筋脈失養之典型表現。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特徵包括:

  • 一側肢體運動功能減退或完全喪失
  • 患側肌肉逐漸萎縮
  • 可能伴隨筋脈攣急或弛緩
  • 日久可見肢體畸形

治療方法

針灸治療

上肢取穴

  • 肩髃:手陽明經穴,通利關節
  • 曲池:手陽明合穴,疏通經氣
  • 列缺:手太陰絡穴,宣通肺氣
  • 少商:手太陰井穴,開竅醒神
  • 合谷:手陽明原穴,調和氣血
  • 手三里:局部取穴,舒筋活絡

下肢取穴

  • 解溪:足陽明經穴,健脾化濕
  • 風市:足少陽經穴,祛風通絡
  • 陽陵泉:筋會穴,舒筋活絡
  • 足三里:足陽明合穴,補益脾胃
  • 環跳:足少陽經穴,疏通下肢經氣

補瀉手法

  • 邪盛期:多用瀉法,如捻轉瀉法、提插瀉法
  • 恢復期:多用補法,如溫針灸、艾灸
  • 虛實夾雜:平補平瀉,調和氣血

與相關病症之區別

此症與小兒麻痺後遺症(又稱小兒癱瘓)在臨床表現上有相似之處,但病因病機有所不同。小兒麻痺後遺症多因外感時行疫毒(類似現代醫學之脊髓灰質炎病毒)所致,其特點為熱退後突然出現肢體癱瘓,且以下肢不對稱弛緩性癱瘓多見。而小兒半身不遂則更多見於熱病後漸進性發展的一側肢體功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