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暴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暴驚

病證名,指小兒因突受外界刺激,如乍見生人、異物,或聞巨響異聲,導致氣機逆亂、痰濁上擾,而突然出現驚惕啼哭、神情躁動不安之證。此病多發於幼兒,因其神氣未充、肝膽怯弱,易受驚恐扰动,引動內風痰濁,發為暴驚。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肝常有余而心常不足。突遇驚恐,易傷肝膽之氣,肝失疏泄則氣機鬱滯,膽氣虛怯則神魂不寧。氣鬱化火,煉液成痰,痰火相搏,上擾心神,故見驚啼躁亂;甚則肝風內動,出現肢體抽掣。此證與「驚風」有別,暴驚多屬一時性驚厥,無明顯發熱或抽搐後遺症。

臨床表現
患兒突發面青唇白、啼哭驚叫、心神不寧,或四肢攣急、目睛上視,甚則暫時昏不知人,然醒後如常。舌質偏紅,苔多薄白或微黃,指紋青紫或浮露。

治療原則
鎮驚安神、化痰熄風為主。若痰熱明顯,佐以清熱豁痰;若肝風內動,兼予平肝熄風。

常用方藥

  1. 牛黃抱龍丸:主含牛黃、膽南星、天竺黃等,清心豁痰、鎮驚熄風,適用於痰熱內擾之暴驚。
  2. 至寶錠(《幼科全書》方):含硃砂、雄黃、麝香等,長於開竅安神,多用於驚惕嚴重伴神昏者。
  3. 琥珀抱龍丸:適於驚悸兼氣虛者,具益氣鎮驚之效。
  4. 溫膽湯加減:針對痰濁內阻、膽胃不和者,可理氣化痰、安神定志。

其他療法
針灸取穴如神門、印堂、太沖以寧心安神;推拿可揉按小天心、清肝經,配合掐揉五指節以鎮驚。民間亦有以硃砂末敷臍或佩帶鎮驚藥囊之法,然須慎用。

此證雖多屬急證,然調治得當可速癒,若反覆發作或兼見高熱抽搐,需進一步辨證,防其轉為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