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表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表熱
小兒表熱,屬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為小兒外感六淫邪氣所致,病位在表(肺衛),臨床以發熱為主,多伴隨鼻塞、流涕、噴嚏或咳嗽等表證表現。中醫辨證主要分為風寒表熱與風熱表熱兩大類。
病因病機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衛外功能薄弱,肺氣未固,易受外邪侵襲。《幼幼集成》云:「小兒腠理不密,易感六淫之邪,而風邪為百病之長,先襲皮毛,內舍於肺。」風邪挾寒或挾熱侵襲肌表,正邪相爭,衛陽鬱遏,故見發熱;肺氣失宣,則見鼻塞、咳嗽等症。
證型辨治
1. 風寒表熱
主要表現:
- 發熱無汗,惡寒明顯,頭痛身痛
- 鼻流清涕,噴嚏頻作,咳聲重濁
- 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 吮乳時口中呼氣不顯熱感
- 幼兒可見呵欠煩悶,項背拘急
治則:辛溫解表,疏風散寒
方藥:
- 香蘇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香附、紫蘇葉、陳皮、甘草,適用於風寒輕證。
- 參蘇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人參(或太子參)、紫蘇葉、葛根、前胡、半夏、陳皮、茯苓等,適用於體弱易感患兒。
- 若肺氣上逆明顯,可加杏仁、桔梗宣降肺氣。
2. 風熱表熱
主要表現:
- 發熱有汗,惡風不顯,身熱面赤
- 鼻流黃涕,咽喉腫痛,咳嗽痰稠
- 目澀多眵(眼屎增多),或見目胞微腫
- 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 吮乳時口中呼氣灼熱
治則:辛涼解表,疏風清熱
方藥:
- 桑菊飲(《溫病條辨》):桑葉、菊花、杏仁、連翹、薄荷、桔梗、蘆根、甘草,適用於風熱輕證,咳嗽明顯者。
- 銀翹散(《溫病條辨》):金銀花、連翹、荊芥、淡豆豉、薄荷、牛蒡子、桔梗、竹葉、蘆根、甘草,適用於熱象較重者。
- 若兼見咽喉腫痛甚者,可加板藍根、玄參清熱利咽。
其他辨證要點
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感邪後易寒從熱化,臨床常見寒熱夾雜之證,如外寒未解而內熱已生,症見惡寒與口渴並存、涕由清轉黃等。此時治療宜表裡雙解,可於解表劑中酌加黃芩、石膏等清裡熱之品,但需注意:
- 慎用過汗:小兒「稚陰稚陽」,發汗過度易耗傷津液,導致變證。
- 注重透邪:宜輕清宣透,使邪從表解,避免早用苦寒遏邪。
補充說明
古醫籍如《小兒藥證直訣》強調,小兒表證傳變迅速,故治療需及時。風寒證若未及時疏解,易化熱入裡;風熱證若失治,則可能轉為肺熱壅盛,甚則引動肝風。此外,小兒脾常不足,解表同時需兼顧脾胃,避免過用辛散耗氣之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