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察色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察色法

小兒察色法為中醫診斷學中重要之診察技術,尤以三歲以下嬰幼兒最為適用。此法首見於《靈樞·五色篇》,後經歷代醫家發展完善,形成獨特的小兒面部色診理論體系。《小兒藥證直訣》等兒科專著對此有詳細論述,認為小兒肌膚嬌嫩,色澤變化明顯,故察色尤為重要。

五色主病理論

根據中醫五行學說與臟象理論,面部五色各有所主:

青色:屬木,通於肝經。主驚風、抽搐、痙攣等肝風內動證候;又主寒邪凝滯、氣血瘀阻所致之腹痛、疳積;可見於驚癇、慢驚風、寒疝等病證。色青而暗滯者,多為久病入絡;青白相兼則為陽虛寒盛。

赤色:屬火,通於心經。主熱證,面紅目赤多為外感風熱;午後顴紅屬陰虛內熱;若赤色見於眉心、印堂,則為心火亢盛,易見夜啼不寐。《幼科發揮》指出:"小兒面赤多熱,然有虛實之別"。

黃色:屬土,通於脾經。主食滯、濕阻、脾胃失和。面色萎黃無華屬脾虛;黃而鮮明如橘皮色為濕熱黃疸;黃而晦暗屬寒濕困脾;見於鼻準者多為飲食積滯。《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云:"黃色屬脾,病在脾胃"。

白色:屬金,通於肺經。主氣虛、血虛、陽虛。面色㿠白多為肺脾氣虛;慘白無華屬血脫危候;白而浮腫為陽虛水泛。《幼幼集成》指出:"白色主虛,有血虛、氣虛之分"。

黑色:屬水,通於腎經。主寒、主痛、主水飲停蓄。面色黧黑多為腎陽衰微;青黑相兼屬寒凝腹痛;若見環口黧黑則為腎氣將絕之危候。《活幼心書》有云:"黑色現於面部,多主沉寒痼冷"。

察色部位與臟腑對應

小兒面部不同區域對應五臟六腑:

  • 額部:屬心,觀察神明變化
  • 左頰:屬肝,反映風木之氣
  • 右頰:屬肺,觀察金氣盛衰
  • 鼻部:屬脾,查脾胃運化
  • 下頦:屬腎,察先天之本

《小兒按摩經》提出「五部五色」診法,結合部位與色澤判斷病位。如左頰發青主肝風,右頰潮紅主肺熱,山根青紫主脾虛肝旺等。

色澤變化辨證要點

  1. 浮沉:色浮於表者病淺,沉於里者病深
  2. 清濁:色清明者病在氣分,暗濁者病入血分
  3. 夭澤:色潤澤者氣血尚充,枯夭者精氣已衰
  4. 散摶:色散開者病將解,聚摶者邪氣凝聚
  5. 進退:色漸退向邊緣為病退,漸進向中心為病進

《嬰童百問》強調:"小兒病色,貴在察其神氣"。除色澤本身外,更應觀察色之活潑與呆滯,以判斷病情吉凶。如《幼科鐵鏡》所言:"色貴明潤,不宜枯暗"。

四診合參要義

雖察色為要,然需結合:

  • 聞診:聽啼哭、咳嗽、言語之聲
  • 問診:詢問哺養、二便、睡眠情況
  • 切診:把脈、觸按頭囟、四肢溫度

《小兒則》指出:"色脈相參,方得病情本末"。如面青唇紫兼見指紋青紫,可確診寒凝血瘀;面黃肌瘦伴有腹大青筋,則屬疳積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