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蟲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蟲吐
小兒蟲吐為中醫病證名,指因蛔蟲上擾所致的嘔吐症狀,其病理與脾胃功能失調、蛔蟲竄動密切相關。《幼科發揮》等古籍記載,此症常見於小兒腸道寄生蟲感染,尤其於脾胃虛弱、飲食不潔或外感發熱時易誘發。
病因病機
- 腸胃失和:小兒脾胃本弱,若過食生冷肥甘,或外感濕熱之邪,導致中焦氣機紊亂,蛔蟲受擾而不安,上竄犯胃,引發嘔吐。
- 熱迫蟲動:高熱之際,體內陽氣亢盛,蛔蟲畏熱而躁動,逆衝胃脘,遂見吐蟲。
- 驅蟲不當:誤用峻烈驅蟲藥或劑量失宜,反刺激蟲體躁擾,逆亂氣機。
臨床表現
主要見嘔吐蛔蟲,或吐出清稀涎沫,伴有陣發性脘腹脹痛,痛時拒按,緩解後如常。部分患兒可伴面色青白、肢冷、煩躁不安等症,舌苔多白膩或黃膩,脈象弦數或沉緊。
治法方藥
中醫治療以 安蛔定痛、調和中焦 為原則,根據病性寒熱虛實選方:
- 烏梅丸(《傷寒論》):為治蟲吐主方,方中烏梅酸收安蛔,黃連、黃柏清熱下蛔,乾薑、附子溫臟散寒,合而調理寒熱錯雜之證,尤適於吐蟲兼見四肢逆冷者。
- 安蛔理中湯:適用於脾胃虛寒者,以理中湯溫中健脾,佐花椒、烏梅等安蛔止痛。
- 左金丸(《丹溪心法》):若見肝胃鬱熱,嘔吐酸苦,以黃連清熱,吳茱萸降逆,共奏疏肝和胃之效。
辨證要點
治療須分虛實寒熱:
- 實熱證:嘔吐劇烈、舌紅苔黃,可加梔子、枳實泄熱通腑。
- 虛寒證:腹痛喜溫、吐涎沫,宜加黨參、白朮健脾益氣。
- 寒熱夾雜:需仿烏梅丸法,寒溫並用。
此症與現代醫學「膽道蛔蟲症」或「胃腸蛔蟲症」相關,然中醫著重整體辨證,除驅蟲外更強調調理脾胃功能,以絕生蟲之源。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