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喘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喘急

病證名,指小兒呼吸急促。喘與氣急在症狀上有輕重之別。《幼科證治準繩》記載:「喘則欲言不能,溢於胸臆;氣急但息短,心神迷悶耳。」中醫認為,喘急一證可分為虛實兩類,臨床辨證需區別對待。

實證喘急

多因外感風寒,邪氣外束,腠理壅遏,導致肺氣失宣,氣機上逆而發喘。症狀特徵為呼吸聲息粗大,氣急而促,常伴咳嗽、痰鳴,甚則胸悶喘滿。外感風寒者,可見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脈浮緊。治宜疏風散寒、宣肺平喘,可參考風寒喘急的辨證論治,如選用「麻黃湯」或「小青龍湯」加減,以開泄肺氣、驅散寒邪。若兼有痰熱內蘊,痰聲漉漉,則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以瀉肺化痰。

虛證喘急

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脾肺氣虛,致使肺失肅降,氣無所主。臨床表現為呼吸淺弱無力,精神萎靡,面色㿠白,動則氣促,甚則汗出肢冷。此類患兒多體質虛弱,易反覆感邪,形成本虛標實之證。治療當以益氣健脾、養陰潤肺為主,可選用「沙參麥冬湯」合「六君子湯」加減,兼顧肺脾之氣陰。若兼見腎氣不納,呼吸短促難續,可酌加補腎納氣之品,如「七味都氣丸」或「人參蛤蚧散」,以固攝下元。

中醫病機分析

喘急之證,與肺、脾、腎三臟關係密切。肺主氣,司呼吸,若肺氣壅滯或虛損,則喘逆作矣;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肺失所養,氣無所主;腎為氣之根,腎虛不納,則呼多吸少,喘促難平。故治療時需注重整體調理,標本兼治,尤以扶正固本為要。

此外,小兒臟腑嬌嫩,病情變化迅速,臨證時須細察舌脈,辨明寒熱虛實,靈活用藥。若久喘不癒,或反覆發作,更需考慮是否存在宿疾或體質偏頗,宜從調理體質入手,以期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