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唇緊」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唇緊

名稱源流
小兒唇緊,亦稱「緊唇」,首載於《本草綱目》,屬中醫兒科常見疾證。其名源於患兒唇口緊束、難以開合之特徵,多見於嬰幼之體,與臟腑未充、經絡氣血失調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此證多因外感風熱或脾胃積熱上攻所致。《諸病源候論》提及「脾胃有熱,氣熏於唇」,風熱邪毒乘虛襲表,鬱結唇周,致氣血壅滯,絡脈失濡,發為唇口緊急。另小兒胎熱內蘊,或乳食不節,積滯化火,循陽明經上灼口唇,亦爲常見病機。

臨床表現
患兒唇部燥裂腫脹,色現深紅或紫,唇口緊閉難開,甚者伴有疼痛拒按;嚴重時可見滲血或黃水。若兼脾胃濕熱,或見口角糜爛、煩躁啼哭、便秘溲赤等相佐證候。

辨證分型

  1. 風熱搏結:唇緊伴發熱惡風,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2. 脾胃積熱:口唇腫痛拒按,脘腹脹滿,口臭便結,舌苔黃厚,脈滑數。
  3. 血燥風盛:唇燥裂出血,面色無華,舌淡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方藥

  1. 疏風清熱:選用《醫宗金鑒》清熱消毒飲加減(金銀花、連翹、黃芩、防風)。
  2. 瀉脾通腑:涼膈散(大黃、芒硝、梔子、薄荷)合導赤散清心脾積熱。
  3. 養血潤燥:四物湯(當歸、川芎、生地、芍藥)佐以玄參、麥冬滋陰濡唇。

外治輔法

  • 針灸:取合谷、內庭、地倉等穴,瀉法以疏泄陽明鬱熱。
  • 敷貼:黃柏研末調麻油外塗,或鮮蒲公英搗爛敷唇,以清熱解毒。

古籍考據
《聖濟總錄》載「緊唇……由風熱毒氣客於足陽明之經」,強調局部與經絡關聯;《瘍醫大全》則述及「緊唇綻裂,血出疼痛」,進一步區分證候輕重。歷代醫家多從清解、潤燥二途入手,兼顧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