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大衄」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大衄
定義與病機
小兒大衄為中醫病證名,指小兒眼、耳、鼻、口等七竅同時或相繼出血的危重證候。此症多因「血虛受熱,散漫失度」,即陰血虧虛而內熱熾盛,導致血不循經,外溢於七竅。《普濟方》指出,血熱妄行且失於統攝時,血液不歸經脈,遂散亂滲出於頭面諸竅,形成大衄。
臨床表現
以突發性七竅溢血為主要特徵,病情危急,常伴面色蒼白、煩躁不安,甚者氣隨血脫,可見肢冷脈微等虛脫之象。古代醫籍如《瘍醫大全》描述:「耳目口鼻竅中,一齊出血,藥不及煎,死在旦夕俄頃」,強調其發病急驟、預後兇險。
治法與方藥
-
急救外治法
- 物理降熱止血:以冷水直面噴灑患兒面部,利用寒性收引之理,促使血管收縮止血。
- 醋紙敷囟門:分開頭髮,以醋浸透粗紙數層,敷貼於囟門(百會穴附近),醋性酸收,配合囟門為諸陽之會,可引熱下行、收斂止血。
-
內服方藥
- 補血攝血:當歸一兩煎湯,補血和營以固本。
- 降氣引血歸經:佐以沉香、降香各五錢磨汁,取其沉降之性,導血下行;兼服童便(健康童尿),古人認為其具滋陰降火、化瘀止血之效。
辨證要點與相關理論
- 與「九竅出血」關聯:大衄屬九竅出血之重證,但病位集中於頭面七竅,治療可參考「血熱妄行」或「氣不攝血」證型。
- 臟腑病機:多與心、肝、肺三臟相關。心主血脈,肝藏血,肺主氣,若熱邪擾動心肝,或肺氣壅遏,皆可迫血離經。
古籍補充
《瘍醫大全》所載之法,體現中醫「急則治標」原則,先以物理及外用手段控制出血,再以藥物調理內在病機。後世醫家對此症亦強調「清熱涼血」與「益氣固脫」並行,如犀角地黃湯加減(現以水牛角代犀角),或獨參湯救逆,視證候輕重而用。
總結
此症為小兒血證之急候,中醫從「熱迫血行」與「正虛失攝」兩大方向論治,結合外用急救與內服方藥,體現「標本同治」之特色。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