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丹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丹毒
定義與源流
小兒丹毒,指小兒體表突發赤紅如丹砂塗染之狀的皮膚病症,屬中醫外科「丹毒」範疇。首見於《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丹毒第四」,而《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一更明確指出:「毒入腸則殺人,小兒得之最忌」,奠定小兒丹毒為獨立病證之理論基礎。歷代醫家據其病因、病機及症狀特徵衍生諸多名稱,如胎熱丹毒、赤游風、滯熱丹毒等,部分病名夾雜其他皮膚紅赤炎症,致名稱繁雜混亂。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小兒丹毒多因 風熱惡毒 侵襲,或先天 胎毒 鬱積,加之後天飲食失調(如乳食滯熱)、外感風火邪氣所致。其病機關鍵為熱毒熾盛,蘊於肌表血分,發為紅腫焮痛,甚則化腐成膿。若毒邪內陷,攻入營血或腸腑,則病情危篤,故古籍強調「此雖小疾,不治令人至死」。
臨床表現
症見皮膚驟然 焮赤腫脹,如丹塗之狀,邊緣清晰或遊走不定,常見於頭面、手足或腹背,範圍可如手掌大小。輕者僅局部灼熱,重者 疼痛劇烈,繼而潰爛流膿,伴有發熱、煩躁等全身症狀。若毒邪循經內犯,可致高熱神昏,或見肢節腫痛、腹脹便結等險候。
歷代病名分類
歷代文獻記載小兒丹毒名目繁多,大致可分三類:
- 依病因命名:如胎熱丹毒、食滯丹毒、風火丹等,強調內外邪氣致病來源。
- 依症狀特徵命名:如雞冠丹(赤腫隆起如雞冠)、茱萸丹(斑駁如茱萸紋)、五色丹(斑色駁雜)等,描述皮損形態。
- 依發病部位命名:如天灶丹(頭頂)、胡漏丹(臍部)、尿灶火丹(胯腹)等,反映邪毒所客之處。
然部分名稱後世已罕用,如熛火丹、伊火丹等,或與其他皮膚病混淆,如白丹(類白色風團)未必屬丹毒範疇。
辨證與治療要點
中醫治則以 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為主,依病情輕重分治:
- 風熱毒襲:初起赤腫遊走,伴發熱惡風,宜疏風清熱,方用 黃連解毒湯 加減。
- 火毒熾盛:局部焮痛潰膿,壯熱口渴,宜瀉火解毒,選 犀角地黃湯 合 五味消毒飲。
- 胎毒蘊結:多見於嬰兒,反覆發作,需清解胎毒,如 紫草消毒飲 配合外治法。
外治可予 金黃散 調敷,或砭鐮法刺絡泄毒,但忌盲目切開,防毒邪擴散。
文獻補充
《瘍醫大全》指出小兒丹毒「偏身遊走者為赤游丹」,強調其遊走性;《外科正宗》則分「乾濕」二型,乾者色紅髮斑,濕者腫脹流水,治法各異。另有醫家認為,部分丹毒與「赤白遊風」相似,但後者多屬過敏性疾患,需細辨之。
(注:本文據中醫古籍及理論整理,病名沿革及證治需結合具體臨床辨析。)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