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丹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小兒丹毒

小兒丹毒是指嬰幼兒出現皮膚變紅,呈現赤若塗丹的症狀。古書中對於丹毒有詳細的記載,例如《顱囟經》記載了16種丹毒的類型;《諸病源候論》記載了30種丹毒;《聖濟總錄》則記載了25種丹毒以及小兒遊腫赤痛等30多種症狀。現代常使用"丹毒"、"赤遊丹"、"赤遊風"等名稱來形容這種疾病。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兒因為胎脂脫落,與外界環境接觸,皮膚會呈現紅赤的顏色,但並沒有任何其他症狀;此外,由於新生兒的皮膚嫩薄,部分皮膚受到邪毒侵害時也會呈現紅赤,但是吮乳和精神狀態正常,這些情況都不屬於丹毒的範圍。

常見證候

邪毒在表丹毒:

初期會出現惡寒和發燒,兩眼有眵水,多發驚搐和啼哭,隨後出現皮膚紅腫,形狀像雲片,呈現赤若塗丹的顏色,皮膚光亮,局部皮膚僵硬,有灼熱和疼痛感,以及顏色浮腫。

邪毒入裡丹毒:

症狀包括高燒不退,煩躁多啼,脣乾口渴,胸腹脹滿,嚴重時還可能出現昏迷、呼吸急促和雙目直視等狀況;皮膚會呈現紅紫色,腫勢較嚴重,局部皮膚灼熱,疼痛難忍,並可能產生化膿、潰瘍和流水的情況,指紋也會呈現紫色,舌頭顏色偏紅。

鑒別分析

丹毒的發病通常是由於小兒在胎內或出生後皮膚受到損傷,並且護理不當,而受到外風邪毒的侵襲。風毒首先發生在毛孔,熱毒則在血液中搏鬥,進而蒸發到肌膚表面,形成這種病症。鑒別的要點是:丹毒初起時,邪毒在表層,病情由輕到重,常見惡寒輕微、發燒較重,局部皮膚灼熱腫脹,迅速向周圍擴散,形狀像雲片,皮膚僵硬,疼痛感隨意遊走,也可能出現多眵水和驚搐多啼等症狀。如果邪毒太過強烈,進入內部,傷害了營陰,症狀會逐漸加重,皮膚從一開始的鮮紅變成紫紅色,局部皮膚僵硬和腫脹更嚴重,灼熱感和疼痛感也變得難以忍受,可能還會產生化膿、潰瘍,同時伴隨有高燒不退、煩躁多啼、脣乾口渴、胸腹脹滿、昏迷、全身抽搐、指紋紫色,舌頭呈紅絳色等症狀。

治療方法:在丹毒發病初期,邪毒仍在表層,丹毒的範圍不大,發燒也不嚴重,治療方法主要是清熱解毒,代表性的方劑是普濟消毒飲;如果邪毒侵入了內部,丹毒範圍較大,紅腫情況嚴重,則應清營解毒,涼血瀉火,代表性的方劑是犀角解毒飲,情況更嚴重時可以使用清瘟敗毒飲;如果出現昏迷和抽搐等症狀,則可以加服紫雪丹或安宮丸;不論病情輕重,都可以使用如意金黃散適量,並用大青葉煎水外敷患處。

丹毒多發生在嬰幼兒身上,發病急速,病情傳變快,對嬰幼兒的危害非常嚴重,因此對於這種疾病不能掉以輕心。

參考文獻:

  • 《諸病源候論.丹毒病諸侯》:"丹者,人身體忽然焮赤,如丹塗之狀,故謂之丹。或發手足,或發腹上,如手掌大,皆風熱惡毒,所為重者,亦有疽之類。不急治,則痛不可堪,久乃壞爛,去膿血數升。若發於節間,使流之四肢,毒入腸則殺人,小兒得之最忌。"

  • 《幼科證治準繩.瘡瘍》:"小兒丹毒乃熱毒之極,與血相搏,而風乘之,故赤腫及遊走遍身者,又名赤遊風,入腎入腹,則殺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