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痘風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痘風瘡

病名:小兒痘風瘡,又稱「痘癩」,為小兒痧痘症後之併發性皮膚疾患。首載於《外科正宗》卷四,屬中醫外科範疇。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小兒痧痘(如麻疹、水痘)癒後,體內餘毒未清,熱邪鬱滯肌腠,復外感風邪,風熱相搏,蘊結皮膚而成。風性善行而數變,故見疹塊遊走;熱毒挾濕,則破潰流脂,纏綿難癒。

臨床表現
初起皮膚見紅色丘疹,搔癢無度,漸次蔓延成片,甚則抓破後滲出黃水,乾涸結痂。若風邪偏盛,則搔癢劇烈;濕熱偏重,則瘡面濕爛流滋。久病可致皮膚乾燥粗糙,痂皮疊起。

治法

  1. 內治:以「清熱解毒、利濕祛風」為原則。

    • 主方選《外科正宗》消風散加減:荊芥、防風、蟬蛻疏風止癢;石膏、知母清熱;蒼朮、苦參燥濕;當歸、生地養血潤膚。若熱毒熾盛,加黃連、連翹;濕重者加滑石、車前子。
  2. 外治

    • 滲液明顯:外摻「滲濕救苦散」(藁本、密陀僧、滑石等研末),以收濕斂瘡。
    • 乾燥皸裂:白蜜調勻塗敷,潤燥生肌。
    • 頑固搔癢:麥餞散(麥芽、銅綠等製成)外搽,祛風殺蟲。

古籍參考
《外科正宗》強調「戒口味、避風邪」,以防復發。另《醫宗金鑒》提及,此病若久治不癒,可考慮「血虛風燥」證型,當配伍四物湯加減,養血熄風。

補充機理
中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痧痘後氣陰易傷,餘毒易滯留三焦,加上風邪外襲,正邪交爭於肌表,遂發此症。治療時需兼顧祛邪與扶正,尤重調理肺脾(肺主皮毛,脾主濕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