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多涎」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多涎

小兒多涎,又稱「小兒流涎」「小兒涎液不收」,屬中醫兒科常見證候。該證最早見於《太平聖惠方》卷八十九,記載其因脾熱上蒸或脾胃虛寒而成,致使津液失攝、涎液外溢。臨床當辨寒熱虛實,分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涎為脾之液,由口津所化,受脾氣固攝。若脾胃功能失常,升降失司,運化無力,則涎液不約而外溢。其病機主要分兩端:

  1. 脾熱上蒸:多因小兒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蘊熱於脾,或外感熱邪內傳,導致脾熱上沖,燻蒸口舌,迫津外溢。常見涎液黏稠量多,伴有口氣穢臭、唇紅煩躁、大便乾結等症。
  2. 脾胃虛寒: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調護失宜,脾胃陽氣虛弱,中焦失於溫煦,氣化無力,津液不攝而清稀涎液自流。常伴面色蒼白、食少便溏、手足不溫等虛寒之象。

辨證論治

  1. 脾熱證

    • 主症:涎液黏稠量多,色黃或白而腥臭,口唇紅赤,煩躁拒食,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
    • 治法:清脾瀉熱,斂涎止唾。
    • 方藥:選用《小兒藥證直訣》之瀉黃散(藿香、梔子、生石膏、防風、甘草),酌加黃連、竹茹以增清熱之效;若兼大便祕結,可加大黃通腑瀉熱。
  2. 脾胃虛寒證

    • 主症:涎液清稀,淋漓不斷,面白神疲,食慾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滑。
    • 治法:溫中散寒,健脾攝涎。
    • 方藥:以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甘草)為基礎,加益智仁、烏藥以溫腎暖脾;若兼腎陽不足,可佐以附子、肉桂溫補命門。

其他治法
針灸療法可輔助調理,取穴如足三里(健脾益胃)、中脘(和胃降逆)、廉泉(固攝津液)。脾熱者加內庭以瀉熱,虛寒者艾灸神闕以溫陽。

相關記載
歷代醫家對小兒多涎有進一步闡發。《幼幼集成》指出:「小兒涎多,有寒熱之異,總由脾不能攝。」《醫宗金鑒·幼科心法》則強調:「脾冷涎多,溫中為要;脾熱涎湧,清解為先。」
本證與「滯頤」(涎液浸漬頸頤肌膚)密切相關,然滯頤多偏重於外證表現,而小兒多涎則以病機與全身症狀為辨治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