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發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發黃】

定義與病機
小兒發黃屬中醫兒科病證,特徵為幼兒毛髮色澤枯黃,甚者稀疏不榮。其病機源於《諸病源候論》「足少陰腎經血氣不足」之論述,認為腎藏精、主骨生髓,其華在發,若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致腎精虧虛,氣血難以濡養毛竅,則發失潤澤而呈黃悴之態。

臟腑辨證關聯

  1. 腎精虧虛:腎為先天之本,若胎元怯弱或母體虛羸,腎精不充,髓海空虛,則發不得精血滋養。
  2. 氣血兩虛:脾胃為後天氣血生化之源,若乳食不調、運化失司,氣血化生不足,無法上榮於髮。
  3. 肝血失藏:肝主藏血,「髮為血之餘」,肝血虧虛或疏泄失度,亦可致髮枯黃。

經典方劑與治法

  • 基礎方藥:《二至丸》(女貞子、旱蓮草)合《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補腎填精、養血榮髮。
    • 加減
      • 腎虛甚者,加制首烏、菟絲子、桑椹以增強滋腎之力;
      • 血虛明顯者,酌加阿膠、黑芝麻;
      • 兼脾虛者,配伍茯苓、白朮以健脾助運。
  • 外用輔法:可輔以《太平聖惠方》所載「黑髮膏」(胡麻油、當歸煎汁塗髮),從外滋潤。

典籍延伸
除《諸病源候論》外,《小兒藥證直訣》亦提出「髮黃者,血不榮也」,強調血虛為本;《張氏醫通》更指出「小兒髮黃,多因疳積內熱耗陰」,提示需辨證是否兼夾疳證或陰虛內熱。

現代中醫補充
當代臨床觀察,此症常見於先天不足或慢性營養不良患兒,部分與微量元素的缺乏相關。中醫治療除藥物外,亦重視食療調養,如選用黑豆、核桃、枸杞等補益肝腎之品,配合針灸(如取腎俞、足三里等穴)以激發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