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發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發痧

病證名,出自《壽世保元》。其主要症狀表現為似寒非寒、似熱非熱,患兒四肢倦怠乏力,食慾不振,面色慘淡無華。此症多因外感寒邪,致使氣血鬱滯於內而成。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陰痧陽痧

  • 陰痧:腹痛且四肢冰冷,屬寒證,多因寒邪內侵,陽氣受阻所致。
  • 陽痧:腹痛但四肢溫暖,屬熱證,乃寒邪外束而體內鬱熱未解。

治療原則以開泄腠理、疏通氣血為主。外治常用刮痧法,以熱水濕潤臂膊,用苧麻反覆刮拭,至皮膚呈現紅色痧痕為度。若症狀較重,可以針刺十宣穴(十指指尖距指甲一分處),刺血前先將患兒手臂自上而下推捋,使氣血聚於指端後再行放血。此法有助於宣通鬱閉之氣血,緩解痧症。

相關證型

  • 悶痧:氣機鬱閉,胸悶煩躁,痧點隱而不顯。
  • 寒痧:寒邪偏盛,惡寒無汗,肢冷腹痛。
  • 熱痧:熱鬱於內,身熱口渴,痧色深紅。

中醫認為,小兒發痧與外邪侵襲、氣血失調密切相關,治療上注重解表透邪、調和營衛,臨床需結合具體證型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