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風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風痢
病證名
小兒風痢,首見於《醫學綱目》,為風毒內襲腸胃所致之痢疾。此證多因小兒臟腑嬌嫩,脾胃薄弱,外感風邪或風毒內蘊,下移大腸,導致氣機失調,傳導失常而成。
臨床特徵
- 便下黃褐色:風痢患兒大便顏色偏黃褐,質地或溏或滯,與疳瀉相似。
- 糞便不臭:與濕熱痢或積滯痢不同,風痢之便雖色異,但無明顯穢臭之氣,此為辨證關鍵之一。
- 兼見風證:或伴隨輕微發熱、煩躁不安,或見鼻塞、流涕等風邪外襲之象。
病機分析
風為陽邪,易襲陽位,小兒脾常不足,風毒乘虛內犯脾胃,鬱而化熱,下迫腸道,導致泄痢。風性善行而數變,故病症變化較快,但熱象不若濕熱痢明顯。
治療原則
以祛脾胃風毒為主,佐以調和氣血、理腸止痢。
常用方藥
- 主方:瀉黃散(《小兒藥證直訣》)加減,方中藿香、防風疏散風邪,山梔、石膏清解鬱熱,甘草和中,共奏祛風清熱之效。
- 配合用藥:以香連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輔助,黃連清熱燥濕,木香行氣止痛,兩者相伍,調理腸腑氣機。
加減運用
- 風熱偏盛:加金銀花、連翹以疏風清熱。
- 脾虛夾風:酌加白朮、茯苓健脾滲濕。
- 滯下明顯:佐以檳榔、枳實導滯行氣。
備考
風痢與小兒其他泄瀉證型(如傷食瀉、脾虛瀉)需鑑別,尤須注意與疳瀉區分,後者多伴形瘦、食少等虛象,而風痢以風毒內蘊為主,虛損不顯。歷代醫家如錢乙、萬全等亦強調,治小兒痢疾當辨風、濕、食、虛之異,風痢專從風毒論治,方能切中病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