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風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風瀉

病證名,指小兒因慢驚風後引發的泄瀉證候,屬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此證多見於大病後體虛,尤其慢驚風患兒因風痰內擾、脾胃受損,轉為脾虛泄瀉。《幼科證治準繩》記載:「慢驚大病後有之,其糞稀黃褪色,或夾不消化乳食同下,此因脾虛所致。」其病因病機主要與小兒「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相關,大病後脾陽不振,運化失職,水穀不化,清濁不分而下泄。

臨床表現

  • 大便稀溏,色淡黃或夾未消化乳食殘渣。
  • 排便次數增多,但無明顯腥臭或熱感。
  • 患兒多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黃、肌肉消瘦等脾虛症狀。
  • 嚴重者可因久瀉傷陰,出現口乾舌燥、眼窩凹陷等津液虧損之象。

中醫辨證與治法
本病屬「脾虛泄瀉」範疇,治宜健脾益氣、昇陽止瀉,核心在於恢復脾胃運化功能。常用方劑如參苓白術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該方以人參、白術、茯苓補脾益氣,山藥、扁豆健脾化濕,砂仁醒脾和胃,桔梗升提肺氣以助脾運,適合脾虛夾濕之證。若兼有中氣下陷、久瀉脫肛者,可配合補中益氣湯加減;若陰傷明顯,可佐以益胃湯養陰生津。

中醫理論延伸
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慢驚風後風痰雖平,然肝木橫逆易乘脾土,加重脾虛。故風瀉之治,除健脾外,亦可酌加柔肝之品,如白芍、烏梅等,以抑木扶土。此外,明代醫家萬全提出「調脾胃者,醫中之王道」,強調小兒病後調理當以脾胃為本,可配合飲食療法,如炒米粥、山藥糊等甘淡實脾之品輔助藥力。

與其他泄瀉的鑒別

  • 暑濕瀉:糞便臭穢、肛門灼紅,兼發熱口渴,治法以清暑化濕為主。
  • 傷食瀉:便質酸腐、腹痛拒按,多因乳食積滯,治宜消食導滯。
    風瀉則以虛為本,症狀相對緩和,但纏綿難愈,需注重長期調養。

於古籍《小兒藥證直訣》中,錢乙亦指出「小兒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故風瀉雖病在脾,亦當顧及腎陽,久瀉不止者可佐以四神丸溫補命門,助脾腐熟水穀。總之,本病重在辨明虛實,循序調治,以復中焦斡旋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