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皴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皴痛
皴痛為中醫外科病名,指肌膚因受寒凍而皸裂,並伴隨疼痛之症。此病名首見於明代陳實功所著《外科正宗》卷四,屬外感風寒所致之皮膚疾患。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風寒邪氣外襲,客於肌表所致。風性燥烈,易傷津耗血,致血燥不榮;寒性凝滯,阻遏氣血運行,使肌膚失於濡養。手足為四肢末梢,陽氣不易達及,故易受風寒侵襲,導致局部皮膚枯燥、皸裂,甚則皮屑剝脫,疼痛難忍。
臨床表現
患處皮膚乾燥粗糙,紋理加深,可見縱橫裂口,觸之疼痛,遇寒加劇。嚴重者裂口深達真皮,伴有出血或滲液,反覆發作者皮膚增厚如鱗甲。
治法與方藥
-
外治法
- 蔥湯外洗:取蔥白煎湯溫洗患處,藉其辛溫通陽之性,散寒活血,潤燥止痛。
- 潤肌膏外塗:以當歸、紫草、麻油等熬製成膏,塗抹裂處,養血潤燥,生肌斂瘡。古方如《外科正宗》記載之潤肌膏,即以麻油、黃蠟為基質,加入活血潤膚之品。
-
內治法
- 若兼血虛風燥,可配合養血祛風之劑,如當歸飲子(當歸、生地、白芍、川芎、何首烏等)。
- 寒凝血瘀者,宜溫經散寒,選用當歸四逆湯(當歸、桂枝、細辛、通草等),以通脈養血,散寒止痛。
中醫理論延伸
皴痛雖屬外症,然與內在氣血盛衰密切相關。《黃帝內經》云:「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寒邪外束,營衛失和,肌腠閉塞,氣血不暢,日久則化燥傷陰。故治療上除局部潤澤外,更需調和營衛、溫通經脈,標本兼顧。
歷代醫家亦重視「肺主皮毛」之說,認為肺氣虛弱、津液不布,可加劇皮膚乾裂。故臨證時可佐入補益肺氣之品,如黃耆、麥冬,以助津液上承,濡養肌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