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浮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浮腫
病證名,亦稱「小兒腫病」,指水液代謝失常,瀦留體內,泛溢肌膚,導致頭面、目窠、四肢、腹部乃至全身浮腫之病證。古籍《儒門事親》載:「小兒通身浮腫,是水氣腫也。」《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進一步闡述其病機,分為氣腫與水腫兩類:
- 氣腫:因脾胃虛弱,氣機壅滯攻衝於腹,致腹脹滿,誤用瀉下藥後更傷正氣,虛氣上逆附肺,外溢於四肢面目而成腫。
- 水腫:因上焦燥熱煩渴,過量飲水,脾胃虛衰無力運化,腎水反侮脾土,水濕隨脾氣上泛於肺。肺主皮毛,脾主四肢,水濕遂流注肌膚四肢而為腫。
病機與臟腑關係
水腫之標在肺(主通調水道),其本在腎(主水液代謝),其制在脾(主運化水濕)。臨床常見於小兒急慢性腎炎,亦與三焦氣化失司相關。此外,水腫可依病位細分為五臟水(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腎水)及六腑水(膽水、小腸水、大腸水、膀胱水),須辨證論治。
治療法則
中醫治水腫分「開鬼門」(發汗)、「潔淨府」(利水)、「健脾溫腎」三途,具體方藥如下:
- 發汗法:用於風水犯肺、肺氣不宣者,選越婢加術湯(風熱夾濕)、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濕熱郁表)。
- 利水法:適用於水濕壅盛,選五苓散(化氣利水)、五皮飲(行氣消皮水)。
- 健脾益氣法:針對脾虛濕困,用參苓白術散(健脾滲濕)。
- 補腎法:分陰陽兩途,腎陰虛選六味地黃湯,腎陽虛選金匱腎氣丸(溫陽化水)。
延伸辨證
若水腫兼見心悸氣短,屬心水;脅脹滿痛為肝水;脘痞納差屬脾水;咳喘痰鳴為肺水;腰膝痠冷屬腎水。六腑水腫則依經絡循行及功能失調辨治,如膀胱水多見小便不利,大腸水伴見腸鳴泄瀉等。
古籍另載「十水」之分,詳見《諸病源候論》,臨床須結合四診,審因論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