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浮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小兒浮腫,是指小兒體內水濕停留,泛溢於肌膚,引起頭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的症狀。

浮腫,在《內經》中論述較詳。《素問·陰陽別論》說:「三陰結謂之水。」《靈樞·水脹》篇則說:「水始起也,目窠上微偅,如新臥起之狀。」《素問·湯液醪醪論》提出了「平治於權衡,去菀陳莝…,開鬼門,潔淨府」的治法。《金匱要略》則將浮腫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及五臟水等。直至朱丹溪才將浮腫歸納為「陽水」、「陰水」兩大類。前人對小兒浮腫的認識,亦不出上述範圍,但多為「氣腫」、「水腫」兩類。

【常見證候】

風水相搏浮腫:起病急驟,發熱惡風,咳嗽,初起眼瞼浮腫,繼而四肢、全身浮腫,小便黃赤,苔薄膩,脈浮數。

濕熱壅盛浮腫:遍身浮腫,皮包潤滭光亮,胸腹脹滿,煩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乾燥,苔黃膩,脈滑數。

脾陽不振浮腫:周身浮腫,按之凹陷不起,面色白,身重懶動,脘悶納呆,便溏溲少,舌淡,苔白滑,脈濡緩。

腎陽衰微浮腫:面浮身腫,腰以下腫甚,按之凹陷不起,形寒肢冷,腰膝痠軟,小便短少,舌質淡而腫,苔白膩,脈沉細而遲。

【鑒別分析】

風水相搏浮腫:多因小兒機體柔弱,氣血未充,風邪乘虛而入,客於肌表,與體內水氣相搏而致。風為陽邪,其性上行,故初見眼瞼浮腫;風水鬱閉肌腠,故四肢、全身腫脹;風邪外襲,肺失宣肅,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故發熱惡風,咳嗽,浮腫,小便不利。治宜疏風解表,宣肺行水,方選越婢加朮湯或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

濕熱壅盛浮腫:多因小兒臟腑未堅,飲食不節,積食釀濕,濕熱壅滯,中焦氣機升降失調,三焦氣化不利,氣不化水,水溢四肢而致。故見遍身浮腫,色澤光亮,皮膚脹急;濕熱內蘊,故有煩熱口渴,小便短赤;濕阻氣機,故胸腹脹滿,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淡滲利水,分利濕熱,方選五苓散合五皮飲加減,或疏鑿飲子加減。

濕熱壅盛浮腫與風水相搏浮腫:二者皆屬陽水實證。一為濕熱壅滯中焦,三焦氣化不利,氣不化水,水濕泛濫,發為浮腫,故見胸腹脹滿,苔黃膩,脈滑數等症;一為風邪外感,風水相搏,水濕溢於肌膚,肺失宣肅,水道不通,膀胱不利,發為浮腫,故見發熱惡風,咳嗽,苔薄,脈浮數等表證。二者以此為辨。

脾陽不振浮腫:多因小兒後天失調,飲食不節,嗜食生冷,損傷脾陽,脾不制水,水濕浸漬,發為浮腫。即《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其臨床特點為:周身浮腫,按之凹陷不易恢復,面色白,身重懶動,胸悶納呆,便溏溲少,舌淡,苔白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