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腹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腹脹

病證名,指小兒腹部脹滿不適之症。中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易受外邪或內傷影響,導致氣機壅滯,發為腹脹。

病因病機

  1. 外邪客犯:風冷邪氣侵襲臟腑,與臟氣相搏,阻滯氣機,如《諸病源候論》所言:「小兒臟腑嫩弱,有風冷邪氣客之,搏於臟氣,則令腹脹。」
  2. 脾胃虛弱:脾陽不振,運化失職,寒氣內生,上犯於胃,致食積不化,如「脾虛,冷移於胃,食則不消」。
  3. 虛實之分
    • 實證:邪氣壅滯,症見腹脹堅滿、小便不利、悶亂喘急,多因濕熱、食積或氣滯所致。
    • 虛證:正氣不足,症見腹脹時輕時重、小便自利、面肢浮腫,多因脾腎陽虛或氣血虧虛。

臨床表現

  • 實證:腹脹拒按,伴有煩躁啼哭、大便酸臭或便秘、舌苔厚膩。
  • 虛證:腹脹喜溫喜按,神疲倦怠、面色晄白、大便溏薄、舌淡苔白。

治療原則

  • 實證:以理氣消脹為主,如疏肝解鬱(柴胡疏肝散)、消食導滯(保和丸)、清熱化濕(枳實導滯丸)。
  • 虛證:以健脾溫陽為主,如健脾益氣(參苓白朮散)、溫補脾腎(附子理中湯)。

古籍《幼幼近編》強調辨證分虛實:「小便不利,悶亂喘急者,此邪氣之實也……小便自利,不喘,面目四肢浮腫者,此正氣之虛也。」治法可參見「腹脹」相關條目,隨證施治。

中醫重視整體調理,除藥物外,亦配合推拿(如摩腹、捏脊)、針灸(取足三里、中脘等穴)以疏通經絡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