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疳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疳痢
小兒疳痢,又稱「疳積痢」,為中醫兒科常見病症,屬「疳證」與「痢疾」並發之疾,多見於脾胃虛弱、飲食不節之幼童。《幼幼集成》云:「疳之為病,皆虛使然。」其病因多與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調養失宜,或感染蟲積、久瀉傷脾有關,致使氣血津液耗傷,脾胃運化失常,進一步演變為疳痢。
病因病機
- 飲食所傷:過食生冷肥甘,損傷脾胃,積滯內停,化熱生蟲,腐蝕腸腑,下迫為痢。
- 病後失調:久瀉久痢未癒,或熱病耗陰,脾胃氣血雙虧,轉為疳痢。
- 蟲積致疳:寄生蟲(如蛔蟲、蟯蟲)耗傷氣血,阻滯中焦,導致營養不化,兼見痢下黏垢。
臨床表現
- 痢疾特徵:大便黏滯,夾雜未消化物或血絲,腹痛陣作,裡急後重。
- 疳證特徵: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毛髮枯槁,腹大青筋,煩躁啼哭或精神萎靡。
- 兼症:手足心熱、口臭齦腫(胃熱上沖),或四肢不溫、溏瀉不止(脾陽虛衰)。
中醫辨證分型
- 脾虛濕盛型:痢下白凍,脘悶納呆,舌淡苔白膩,治宜健脾滲濕,方用參苓白朮散加減。
- 濕熱蘊結型:赤白痢下,肛門灼熱,舌紅苔黃,治宜清熱化濕,方選芍藥湯合黃連解毒湯。
- 氣陰兩虛型:久痢不止,低熱盜汗,舌紅少津,治宜益氣養陰,方用人參烏梅湯。
外治與針灸
- 經外穴療法:針刺「小兒疳瘦」(位於腹部,中脘旁開一寸),配合四縫穴點刺出黃水,可消積導滯。
- 推拿療法:揉按足三里、摩腹,或沿脊柱兩側捏脊,調理脾胃氣機。
古籍參照
《嬰童百問》提及:「疳痢者,疳積久而傳變也。」強調疳痢乃疳證遷延所致,需標本兼治。《醫宗金鑑》則以「疳痢腹脹」描述其典型證候,主張分虛實論治,虛者補脾,實者導滯。
此症根於脾胃敗傷,治療首重調理中焦,結合症狀虚实寒熱,審因用藥,方可漸復其本。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