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疳傷眼目」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疳傷眼目
基本概念
小兒疳傷眼目,又稱小兒疳眼,是中醫古籍記載的一種與疳證相關的眼科病症,屬"疳疾上目"範疇。此病名初見於《銀海精微》,描述為一種因小兒疳積而引發的慢性眼疾,臨床特徵為眼部疼痛日久、畏光難睜及角膜混濁等病變。
歷史淵源
在古代醫籍中,關於此病的記載頗為豐富:
- 《銀海精微》首載其名,並詳述症狀:「小兒疳傷眼目久痛,羞明不開,烏睛上青翳如黑昧子,或白膜遮睛」
- 《秘傳眼科龍木論》中則稱其為"小兒疳眼外障"
- 《審視瑤函》歸納其病因為"疳積上攻於目"
病因病機
中醫理論認為本病主要與下列因素相關:
- 飲食失調:長時過食肥甘厚味或偏食,導致脾胃損傷
- 脾胃虛弱:運化失職,精微不布,目失濡養
- 肝熱上攻:疳積化熱,循肝經上犯目竅
- 陰血虧損:疳證日久耗傷陰血,虛火內生上炎
其病機關鍵在於"疳積內蘊,上攻目系",形成虛實夾雜的局面。
臨床表現
根據古代醫籍記載及臨床觀察,主要症狀包括:
主症
- 眼部疼痛:持續性疼痛,病情纏綿
- 畏光羞明:睜眼困難,畏懼光線刺激
- 視物模糊:視力下降,視物不清
眼部體徵
-
角膜病變:
- "烏睛上青翳":角膜表層混濁如青色雲翳
- "黑昧子"狀病變:角膜上黑色或深色斑點
- "白膜遮睛":嚴重時整個角膜被白色混濁物覆蓋
-
其他改變:
- 結膜乾燥無澤
- 眼瞼浮腫或瞼緣潰爛
- 夜盲症狀(嚴重者可見)
辨證分型
根據病程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
肝脾積熱證
- 表現:目赤澀痛,白睛混赤,兼見腹脹便閉
- 舌脈:舌紅苔黃厚,脈弦數
-
脾虛濕滯證
- 表現:眼瞼浮腫,畏光流淚,伴有腹脹納呆
- 舌脈:舌淡胖有齒痕,脈濡緩
-
肝腎陰虛證
- 表現:眼乾澀痛,角膜混濁久不消退,兼見潮熱盜汗
- 舌脈: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遵循"標本同治"法則,主要治則包括:
- 清肝瀉熱:適用於肝熱上攻證型
- 健脾消疳:根本治法,重在調理脾胃
- 養血明目:後期滋養肝腎,改善視功能
- 退翳磨障:針對角膜混濁的局部治療
預後轉歸
古籍記載,此病若早期調治得當,角膜混濁可逐漸消散;若遷延失治,恐致"睛珠陷落"或"瞼廢目盲"等嚴重後果。病程發展與疳積程度密切相關,及時調理脾胃功能為治療關鍵。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