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疳瘦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小兒疳瘦穴是經外穴名。《太平聖惠方》記載:「黃帝療小兒疳痢,脫肛體瘦,渴飲,形容瘦瘁,諸般醫治不差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間三壯,炷如小麥大。」近代《經穴治療學》列作經外穴,名小兒疳瘦;《腧穴學概要》稱小兒疳痢。

小兒疳瘦穴位於尾骨尖端直上3寸處。主治小兒疳積羸瘦,消化不良,腹痛下痢,脫肛等。

針刺小兒疳瘦穴,沿皮刺0.5-1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古籍原文

《太平聖惠方》:

黃帝療小兒疳痢,脫肛體瘦,渴飲,形容瘦瘁,諸般醫治不差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間三壯,炷如小麥大。

現代研究

  1. 針刺小兒疳瘦穴可調節小兒胃腸功能,改善消化吸收,促進生長發育。
  2. 針刺小兒疳瘦穴可改善小兒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
  3. 針刺小兒疳瘦穴可緩解小兒腹痛、腹瀉、脫肛等症狀。

臨床應用

小兒疳瘦穴常用於治療小兒疳積羸瘦、消化不良、腹痛下痢、脫肛等症。

針刺小兒疳瘦穴,可用毫針沿皮刺0.5-1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下傳導至肛門。艾炷灸小兒疳瘦穴,每次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小兒疳瘦穴為治療小兒疳積羸瘦、消化不良、腹痛下痢、脫肛等症的有效穴位。臨床應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合適的針刺或艾灸方法,以達到最佳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