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疳瘦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疳瘦穴
別名:小兒疳痢、尾翠上穴
出處:本穴首見於《太平聖惠方》,記載於黃帝治療小兒疳痢之法。後世醫籍如《經穴治療學》、《腧穴學概要》等亦收錄此穴,歸類為經外奇穴。
定位:位於尾骨尖端直上3寸處,即骶骨末端凹陷間。取穴時可令患者俯臥,沿尾骨向上量取。
主治:
- 小兒疳積:症見形體羸瘦、面色萎黃、腹部脹大、毛髮枯槁,多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所致。
- 消化不良:食積不化、脘腹脹滿、噯腐吞酸。
- 下痢腹痛:尤適用於小兒疳痢,表現為大便溏泄、排便不暢或帶黏液。
- 脫肛:因中氣下陷或久痢耗傷所致,灸此穴可助升提固脫。
操作技法:
- 針刺:沿皮刺(平刺)0.5-1寸,手法宜輕緩,多用於較大兒童或成人。
- 艾灸:以艾炷灸3-7壯,艾條溫灸5-15分鐘,適用於虛寒性疳積或慢性腹瀉。
學理依據:
- 經絡聯繫:穴近督脈與膀胱經之交會區域,督脈總督諸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灸刺此穴可激發陽氣,調理脾胃功能。
- 臟腑調節:中醫認為「疳皆脾胃病」,此穴能透過溫補脾陽、消積導滯,改善運化失常。
- 臨床配穴:常配伍四縫穴(刺出黃液)、足三里(健脾益氣)以增強療效。
古籍佐證:
《太平聖惠方》明載灸此穴治「小兒疳痢脫肛,體瘦渴飲」,強調其對慢性虛損疳證之效。後世沿用此法,並擴展至相關脾胃系病症。
本穴為治療小兒疳證之經驗效穴,結合針灸與藥餌,可收相輔相成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