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疳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疳眼
小兒疳眼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首載於《秘傳眼科龍木論》。亦稱「疳眼」、「疳毒眼」、「疳疾上目」,或名「小兒疳眼外障」、「疳病攻眼症」。此症多繼發於小兒疳積(營養障礙性疾病),主要因脾胃虛弱,運化失職,致氣血生化不足,肝腎精血虧虛,目失所養,加之肝熱上擾於目而成。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小兒「脾常不足」,若飲食不節、餵養失當,或蟲積內擾,久則損傷脾胃,導致疳積。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則精微不運,血虛不能上榮於目,肝竅失養;肝體陰而用陽,陰血虧虛則肝陽偏亢,虛熱上攻目絡,進一步灼傷黑睛(角膜),引發目疾。
臨床表現
初起可見眼部乾澀畏光,白睛(結膜)失澤,夜盲(雀目),繼而黑睛混濁生翳,表面乾枯如霧狀;病情加重則黑睛潰爛,甚則穿孔,形成「蟹睛」(虹膜脫出)、「旋螺突起」(角膜葡萄腫),終致眼球萎縮,失明難治。此症與西醫「角膜軟化症」(維生素A缺乏症)相類。
中醫治療
1. 內服方藥
治法以 健脾消疳、清肝明目 為主,輔以 殺蟲(若因蟲積致病):
- 《醫宗金鑺》肥兒丸:健脾消積,清熱殺蟲,適用於疳積兼有濕熱者。
- 《銀海精微》豬肝散:取豬肝補肝養血,配伍真蛤粉、谷精草、夜明砂以清肝退翳明目,專治疳眼夜盲。
隨證加減:
- 脾虛氣弱加黨參、白朮、茯苓;
- 肝熱甚加決明子、夏枯草;
- 陰血不足加當歸、枸杞、生地;
- 黑睛潰爛加木賊草、密蒙花。
2. 外治與針灸
- 捏脊療法:循督脈及膀胱經捏提,調理脾胃氣機。
- 針刺四縫穴:為治疳積特效穴,可促進消化功能。
- 艾灸:選足三里(健脾)、肝俞(養肝)、腎俞(益精),以溫通經氣,助氣血生化。
古籍參考
《審視瑤函》提及:「小兒疳眼,皆因飲食失節,飢飽失時⋯⋯血氣虛耗,不能上榮於目。」強調脾胃調理為治本之要。此症屬慢性虛損性疾病,需內外兼治,標本兼顧,尤重後天脾胃之調護。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