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疳眼外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疳眼外障
病名
小兒疳眼外障,首載於《秘傳眼科龍木論》,屬中醫眼科疾病範疇,為小兒疳積引發的眼部外障病症,又稱「疳積上目」或「疳眼」。其發病多因小兒脾胃虛弱、飲食不節,致疳積內生,久病耗傷氣血,肝脾兩虧,日久上攻於目,導致眼目失養或邪毒蘊結而成。
病因病機
- 飲食失調,脾胃受損:小兒脾胃稚嫩,若長期過食肥甘厚味,或餵養不當,損傷脾胃,運化失職,積滯化熱,氣血生化不足,無以濡養目竅。
- 疳疾化熱,上攻目絡:疳積日久,鬱而化火,火性上炎,循經燔灼肝經,致眼絡瘀阻,出現白睛紅赤、黑睛生翳等外障病症。
- 肝脾兩虛,目失所養:肝藏血,脾統血,若疳積耗傷氣血,肝血虧虛,不能上榮於目,則見乾澀羞明、視物模糊;脾虛濕滯,則胞瞼腫脹或糜爛。
臨床表現
- 初起:眼乾澀、頻頻眨眼、畏光淚多,白睛淡紅,或見夜盲。
- 中期:黑睛表面失去光澤,出現灰白翳障(角膜軟化),視物昏矇,甚至胞瞼緊縮(眼瞼痙攣)。
- 重症:黑睛潰爛穿孔(角膜潰瘍),黃仁(虹膜)脫出,終致失明,並伴見形體消瘦、腹大青筋等疳積症狀。
辨證分型
- 脾虛肝熱證:目赤畏光、黑睛生翳,兼見腹脹便溏、舌紅苔黃。治宜健脾消疳、清肝明目,方用肥兒丸合瀉肝散加減。
- 氣血兩虧證:眼乾澀、視物不清,面色萎黃,肢軟乏力。治宜益氣養血,方選八珍湯配合羊肝丸。
- 濕熱蘊結證:胞瞼紅腫糜爛,眵多黏稠,黑睛潰爛如凝脂。治宜清熱化濕,方用甘露消毒丹加減。
外治與輔助療法
- 針刺:取穴如四縫、足三里、肝俞、脾俞,以調理脾胃、疏肝明目。
- 熏洗法:以桑葉、菊花煎湯熏洗,清熱退翳。
- 局部用藥:黑睛生翳者可點黃連膏或珍珠明目液,慎用苦寒傷正之品。
古籍記載
《秘傳眼科龍木論》指出:「小兒疳眼,因脾胃虛弱,疳毒上衝,目內生翳。」《銀海精微》亦提到:「疳眼者,因飲食不調,致傷脾胃,日久肝木凌之,目病生焉。」均強調脾胃失調為本,肝熱上攻為標,治療需標本兼顧。
(註:本文所述治法方藥需依具體證候辨證施治,臨床應用當遵醫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