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感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感冒(小兒外感)

小兒感冒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屬外感時邪所致。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屬「稚陰稚陽」之體,肌膚腠理疏鬆,衛外之氣未固,加之寒溫調節能力不足,易受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侵襲,尤其以風邪為先導,故臨床多見風寒、風熱兩類證候。

病因病機

小兒感冒主要因外邪趁虛而入,客於肺衛。《黃帝內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風邪善行而數變,常兼夾寒、熱等邪氣,侵犯機表,導致營衛失和,肺氣失宣,故見發熱、鼻塞、流涕、咳嗽等症。小兒「脾常不足」,運化力弱,外感時易夾食滯;「肝常有餘」,邪熱易引動肝風,故兼見驚惕;「肺常不足」,津液代謝異常則易生痰濕,形成痰嗽或痰鳴。

證型與治法

  1. 風寒感冒

    • 症狀: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鼻流清涕、噴嚏、咳嗽、痰白稀、舌苔薄白、脈浮緊。
    • 治法:辛溫解表,宣肺散寒。
    • 方藥:以荊防敗毒散加減為主。若寒邪束表較甚,可酌加麻黃、桂枝,但慎防過汗傷陽。
  2. 風熱感冒

    • 症狀:發熱重、惡風、有汗或微汗、鼻流黃涕、咽喉腫痛、咳嗽痰黃、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 治法:辛涼解表,清熱透邪。
    • 方藥:銀翹散桑菊飲加減,熱甚者可加石膏、知母,但苦寒之品不宜過量,以免損傷脾胃。

兼證辨治

小兒感冒易夾雜他證,需隨證加減:

  • 夾痰:痰多稠黏,喉間痰鳴,治宜宣肺化痰,加杏仁、浙貝母、瓜蔞等。
  • 夾食滯:脘腹脹滿、口氣酸臭、苔厚膩,治宜消食導滯,加神麴、山楂、萊菔子等。
  • 夾驚:睡臥不寧、驚啼、甚則抽搐,治宜平肝熄風,加鈎藤、蟬蛻、珍珠母等,或配合小兒推拿鎮驚手法。

治療特點

小兒為「純陽之體」,外感病傳變迅速,故用藥需輕靈透達,避免過汗傷津或苦寒敗胃。風寒證不宜過用辛燥,如麻黃、桂枝需謹慎配伍;風熱證忌大量寒涼,以防邪氣冰伏難解。此外,小兒經絡敏感,外治法如穴位敷貼(如蔥白生薑敷肺俞)小兒推拿(如開天門、推坎宮)可輔助疏風解表,促進氣血調和。

總體而言,小兒感冒雖屬輕症,但因體質特殊,證候易於變化,臨床須細辨寒熱虛實,靈活施治,方能顧護正氣,促邪外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