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肛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肛癢
病名釋義
小兒肛癢,又稱「肛門癢」、「後陰癢」,乃指小兒肛門周圍皮膚瘙癢難忍之證候,尤以夜間為甚,多伴啼哭不安、眠臥不寧等症狀。此證屬中醫「蟲證」範疇,與現代醫學所述「蟯蟲病」等寄生蟲感染相類。
病因病機
- 濕熱蘊結:小兒嗜食甘肥厚味,脾胃運化不及,濕熱內生,下注大腸,久則蘊結成蟲。
- 蟲蝕作癢:濕熱積滯日久,滋生蟯蟲等寄生蟲,蟲體夜間爬出肛門產卵,刺激肌膚而致瘙癢。
- 正氣不足: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衛外不固,易受蟲邪侵擾。
臨床表現
- 主症:肛門奇癢,夜間尤甚,搔抓不休,甚則皮膚破損。
- 兼症:煩躁啼哭,睡眠不安,食慾減退,或見大便不調、面色萎黃等。
- 特徵:部分患兒可於肛周發現白色線狀蟲體(蟯蟲)。
治療原則
治宜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內服外用並施:
內治法
- 四味肥兒丸加減:
- 基礎方:黃連、神麴、麥芽、木香。
- 佐以蠶砂、鶴蝨、白蘚皮等,增強燥濕殺蟲之效。
-
濕熱偏重者:可選蘆薈丸或布袋丸化裁,兼顧健脾消積。
外治法
- 熏洗方:
- 苦楝皮、使君子、生檳榔、百部煎湯,趁熱熏洗肛門。
- 塗敷法:
- 雄黃、硫黃研末,麻油調塗肛周(慎防入口)。
預防調攝
- 飲食宜忌:少食甘肥生冷,避免濕熱內生。
- 清潔衛生:勤換衣褲,煮沸消毒,防止蟲卵傳染。
- 集體防治:若家中或群體中有患兒,應同時治療,杜絕交叉感染。
醫籍溯源
《幼科發揮》云:「蟲蝕肛門,癢而啼哭者,多因濕熱生蟲。」《醫宗金鑑·幼科心法》亦載肥兒丸治疳蟲之例,強調殺蟲與調理脾胃並重。此證之治,當以祛蟲為標,調理脾胃為本,標本兼顧,方可收效長遠。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