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龜胸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龜胸穴,乃經外奇穴之一,首見於北宋《太平聖惠方》。該穴組位於前胸第二、三、四肋間隙,距前正中線2.5寸處,左右對稱分佈,共計六穴。據典籍記載,其定位取法為「兩乳前各一寸半上二行,三骨罅間」,即乳頭連線上一寸五分處,沿肋間隙向外側取穴。
此穴組之命名,與其主治密切相關。《太平聖惠方》明確指出其用於治療「小兒龜胸」,即今所謂「雞胸」之證。此症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調養失宜,致胸骨前突如龜背、雞胸之狀。從中醫理論辨析,多責之於脾腎兩虛、筋骨失養,或痰熱壅肺、氣機不暢所致。
在刺灸法方面,古籍記載採用艾炷灸法,每穴各灸三壯。現代臨床可遵循古法施灸,亦可配合針刺,針灸並用以增強療效。針刺時宜平刺或斜刺,深度以0.3-0.5寸為度,慎防傷及內臟。
從經絡理論考證,該穴組鄰近足陽明胃經之氣戶、庫房等穴,又旁涉足太陰脾經之天谿等穴。故其作用機理或與調理脾胃、培土生金相關,透過健脾益氣、化痰通絡,以改善胸廓發育異常。同時,此區域為宗氣所聚之處,施術可振奮胸陽,促進氣血運行,對於改善胸骨畸形具有積極意義。
值得補充者,《腧穴學概論》將此穴正式收錄為經外奇穴,標誌其學術地位獲得近現代針灸學界認可。在臨床應用時,常配伍足三里、脾俞、腎俞等穴,共奏補益先天、調養後天之效。然須知此症治療非朝夕可成,需長期調治方能見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