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寒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寒厥

病證名,又稱小兒陰厥,屬中醫「厥證」範疇,主因陽氣衰微,陰寒內盛,致使陰陽氣機不相順接,表現為四肢厥逆、周身寒冷等虛寒之象。

病因病機
此症多因小兒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調護失宜(如久病傷陽、過食生冷、外感寒邪等),導致下焦陽虛,陰寒之氣壅滯。《內經》云:「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寒邪內侵,陽氣不能溫煦四肢百骸,故見手足厥冷、唇口青紫;陰寒凝滯經脈,氣血運行不暢,則脈象沉細或遲微;若寒邪直中太陰,脾陽受損,可兼見下利清穀、小便色白等裏寒證候。

臨床表現

  • 主症:手足厥冷至肘膝,身涼不溫,神情淡漠或蜷臥嗜睡。
  • 兼症:面色蒼白或青黯,唇色淡紫,口不渴或喜熱飲,腹冷痛,大便溏薄,小便清長。
  • 舌脈:舌質淡白、苔滑膩,脈沉遲微細。

治法與方藥

  1. 溫陽散寒:以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為基礎方,回陽救逆;若脾胃虛寒明顯,可選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甘草)溫中健脾。
  2. 灸法助陽:急灸關元穴(位於臍下三寸)以溫補元陽,壯命門之火,灸至鼻尖微微汗出為度,此為陽氣來復之徵。《壽世保元》強調:「灸關元百壯,鼻尖有汗為效。」

辨證要點
需與熱厥鑑別:熱厥因邪熱內鬱,陽氣被遏,雖手足厥冷但胸腹灼熱,兼見煩渴、便秘、舌紅苔黃等實熱之象,治療以清熱透邪為主,如白虎湯承氣湯類;而寒厥屬虛寒,當峻補元陽,禁用寒涼。

經典理論溯源
《傷寒論·厥陰病篇》詳述寒厥機理:「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其病位多責之於少陰心腎,蓋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陽虛則陰寒獨盛,發為寒厥。後世醫家如張景岳亦強調:「寒厥者,非熱厥之比,而本乎陽虛。」

:本文所述方藥與治法需由中醫師辨證後加減應用,不可自行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