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寒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寒吐
病證名,屬中醫兒科嘔吐證型之一,指小兒因脾胃虛寒、中陽不足,致使胃氣失和、升降失常而引發的嘔吐。此證多因先天稟賦薄弱、後天調養失當,或過食生冷,損傷脾陽,寒凝中焦,胃氣上逆所致。
臨床表現:
- 嘔吐特點:早食暮吐,或暮食早吐,嘔吐物多為未消化之食物,吐時緩慢而量多,氣味清淡無腐臭味。
- 伴隨症狀:脘腹隱隱作痛,喜溫喜按,大便稀溏或完穀不化;嚴重者可見面色蒼白、四肢不溫,甚至厥冷,精神倦怠,唇舌淡白。
- 舌脈特徵:舌質淡、苔白滑,脈沉遲或細弱。
病機分析:
脾胃屬中土,主運化升降。小兒脾常不足,若中焦虛寒,陽氣不運,則胃納受阻,水穀不化,濁陰上逆而為嘔吐。寒性凝滯,故腹痛綿綿;陽氣不達四末,則肢冷;脾失健運,清濁不分,故下利溏薄。
治療原則:
以溫中散寒、和胃降逆為主。根據寒邪輕重分層論治:
-
輕證:寒濕中阻,胃氣不降
- 選方:藿香正氣散加減
- 加減法:可酌加生薑、砂仁以增強溫中止嘔之效;若腹脹明顯,加木香、陳皮理氣化滯。
-
重證:脾胃虛寒,陽氣衰微
- 選方: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甘草)
- 加減法:若嘔吐頻繁,加半夏、丁香以降逆止嘔;四肢厥冷、脈微欲絕者,可加附子(四逆湯意)以回陽救逆。
相關中醫理論延伸:
- 臟腑關係:此證與脾、胃、腎陽密切相關。久病及腎,若命門火衰,可進一步導致火不暖土,形成脾腎陽虛之候,此時需兼溫補腎陽。
- 治未病思想:小兒寒吐若遷延不癒,易轉為慢驚風(脾虛肝乘),或衍生疳積(營養不良),故早期溫中健脾至為關鍵。
- 藥物配伍:乾薑配甘草(辛甘化陽)、人參配白朮(益氣健脾)為溫補中焦的經典組合,體現「寒者熱之」「虛者補之」的治療大法。
此證需與小兒熱吐(嘔吐酸腐、口渴煩躁)、傷食吐(噯氣酸臭、脘脹拒按)等鑒別,寒吐之關鍵在於「虛寒」二字,治療上忌用苦寒攻下,當以振奮中陽為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