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好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好睡
病證名,首見於《明醫雜指》。此症多因小兒脾胃嬌嫩,運化功能未充,若餵養失宜,易致乳食積滯或濕濁中阻,影響氣機升降,從而引發嗜睡、精神不振等表現。中醫認為,「脾主升清」,脾胃功能受阻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氣血生化不足,故見倦怠多寐。
病因病機
- 乳食停滯:過食生冷或哺乳不節,損傷脾胃,導致宿食內停,阻遏中焦氣機,甚則鬱而化熱,擾動心神,反致困倦嗜臥。
- 濕濁困脾:脾虛失運,水濕不化,蘊結中焦,阻礙陽氣升發,如《靈樞·大惑論》所言:「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故多臥矣。」
- 心脾兩虛:若久病或稟賦不足,脾虛氣弱,氣血虧虛,心神失養,則伴見睡中易驚、面色少華等症。
辨證論治
- 脾虛濕困證:
主症:嗜睡、脘腹脹滿、苔白膩。
治法:健脾化濕,助運和中。
方藥:六君子湯加蒼朮、薏苡仁,以益氣健脾、滲濕醒脾。 - 食積內阻證:
主症:睡臥不寧、噯腐吞酸、大便酸臭。
治法:消食導滯,佐以理氣。
方藥:六君子湯佐山楂、神曲、麥芽(即焦三仙),或合保和丸加減,以消積和胃。 - 心脾氣虛挾痰證:
主症:多寐易疲、心悸怔忡、痰多涎黏。
治法:益氣養心,化痰安神。
方藥:六君子湯配合當歸、白芍、酸棗仁,酌加遠志、石菖蒲,以豁痰開竅、養血寧心。
中醫理論延伸
《黃帝內經》提出「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小兒好睡與陽氣不展密切相關。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中焦失司,不僅影響睡眠節律,亦可能延緩生長發育。臨床需結合舌脈(如舌淡胖、脈濡滑者多屬濕困;舌苔厚膩、脈滑者多為食滯),細辨虛實,方能對證施治。
(註:本文所述方藥需由中醫師辨證後使用,避免自行套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