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昏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昏迷
病證名,指小兒突發或漸進性意識喪失,對外界刺激無反應之證候。中醫認為其病機多因 熱邪 或 痰濁 內閉心包,致心神蒙蔽。心包為心之外衛,邪犯心包則神機失運,故見昏迷。臨床須辨 熱閉、痰閉 及 內閉外脫 三大證型,治法各異。
1. 熱閉證
病因病機:
多因 溫熱病邪 內陷,或暑熱之邪直中心包。暑性屬火,與心同氣相求,故《內經》云「暑氣通於心」,暑邪熾盛可閉阻心竅,擾亂神明。
臨床表現:
高熱面赤,煩躁譫語,甚則肢厥抽搐,舌紅絳,苔黃燥,脈洪數或弦數。
治法:
- 主方:清熱開竅,用 牛黃清心丸 或 安宮牛黃丸。若煩躁驚狂明顯者,加服 紫雪丹 以鎮痙息風。
- 針灸:刺 少商(手太陰肺經井穴)、中衝(手厥陰心包經井穴)放血泄熱;配 間使(心包經穴)、大椎(督脈,瀉陽熱)以醒神開閉。
2. 痰閉證
病因病機:
分 痰濕內閉 與 痰火擾神:
- 痰濕:多因脾虛生濕,聚液成痰,上蒙清竅。
- 痰火:濕痰鬱久化火,或肝火煉液為痰,痰熱互結,壅塞心包。
臨床表現:
- 痰濕者:神昏嗜睡,喉間痰鳴,面色垢滯,苔白膩,脈滑。
- 痰火者:煩躁譫妄,痰聲如鋸,身熱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
- 主方:芳香開竅,用 蘇合香丸(偏痰濕);若兼高熱,加 至寶丹 化痰泄熱。
- 針灸:取 合谷(大腸經原穴)、內關(心包經絡穴)寬胸化痰;配 尺澤(肺經合穴)、豐隆(胃絡,化痰要穴)以降氣滌痰。
3. 內閉外脫證
病因病機:
邪閉心包日久,耗傷正氣,陰陽離決。常見於熱病後期或重證失治,正虛邪戀。
臨床表現:
神昏不語,面色蒼白,肢冷汗出,呼吸微弱,脈微欲絕。
治法:
- 急則治標:開閉與固脫並行。
- 開閉同痰閉治法(蘇合香丸或至寶丹)。
- 固脫用 參附湯(人參、附子)回陽救逆,加 龍骨、牡蠣 斂汗攝陽。
- 緩則培本:脫證緩解後,元氣大虛者,宜補益脾腎,用 可保立蘇湯(黃耆、黨參、白朮等)扶正固本。
中醫理論延伸
- 心包與昏迷:中醫認為「心主神明」,而心包代心受邪。熱痰之邪閉阻包絡,猶如「宮城被圍」,故見神昏。清代《溫病條辨》強調「邪入心包,非此(牛黃丸)莫救」,凸顯開竅法之重要性。
- 針灸原理:井穴放血(如中衝、少商)可泄熱通絡,契合「菀陳則除之」之治則;豐隆為「化痰第一穴」,與合谷相配,共奏降逆化痰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