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積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小兒積證,又名傷積。是小兒常見的病證,多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或因外感風寒,或因夜卧失蓋,以致積氣停留,而成積證。臨床表現為面黃腹脹,往來潮熱,口渴神倦,多睡少食,肚熱腳冷,大便酸臭,小便短澀。
小兒積證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脾胃虛弱:小兒脾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善,消化吸收功能較弱,如果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油膩硬物,就會損傷脾胃,導致脾胃虛弱,運化失常,而成積證。
- 外感風寒:小兒抵抗力較弱,如果受涼感冒,風寒之邪侵襲人體,就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而成積證。
- 夜卧失蓋:小兒夜卧時,如果蓋得太厚,或者被子太重,就會導致體內熱氣鬱積,不易散發,而成積證。
小兒積證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面黃腹脹:小兒積證患者的面色多呈現萎黃或黃白色,腹部脹大,按之有彈性。
- 往來潮熱:小兒積證患者常常會出現往來潮熱的症狀,即在白天發熱,晚上出汗,但體溫不高。
- 口渴神倦:小兒積證患者常常會出現口渴、神倦的症狀,即口渴欲飲,但飲水後不久又感到口渴,精神萎靡不振。
- 多睡少食:小兒積證患者常常會出現多睡少食的症狀,即白天睡覺時間過長,晚上睡眠不深,食慾減退,不思飲食。
- 肚熱腳冷:小兒積證患者的肚子常常會感到發熱,但雙腳卻冰涼,手腳冰涼。
- 大便酸臭:小兒積證患者的大便常常呈現酸臭味,而且大便次數增多。
- 小便短澀:小兒積證患者的小便常常呈現短而澀的症狀。
小兒積證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相關檢查結果進行診斷。
小兒積證的治療主要以調理脾胃、化積散結為主。常用的中藥有山楂、神曲、麥芽、陳皮、白朮等。
小兒積證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生冷油膩硬物。
- 注意天氣變化,避免受涼感冒。
- 注意睡眠保暖,避免夜卧失蓋。
- 定期帶小孩去醫院進行體檢,及早發現和治療小兒積證。
小兒積證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以下幾種併發症:
- 消化不良:小兒積證患者的脾胃功能受損,會導致消化不良,出現食欲不振、腹脹、腹痛等症狀。
- 營養不良:小兒積證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受損,會導致營養不良,出現體重下降、貧血等症狀。
- 腸梗阻:小兒積證患者的腸道蠕動功能受損,會導致腸梗阻,出現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
- 腹膜炎:小兒積證患者的腸道黏膜受損,會導致細菌感染,出現腹痛、腹脹、發熱等症狀。
因此,家長們一定要重視小兒積證的預防和治療,避免小兒積證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傷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