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積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積證(又名傷積)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主要指因乳食停滯、運化失常所致之脾胃病變。《幼科金針》指出其成因多與「哺乳失調、過食生冷油膩硬物」相關,導致脾失健運,積滯中焦。茲從中醫理論詳述如下:
病因病機
- 乳食傷脾
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若哺乳過量或突然斷乳,或恣食生冷黏膩、煎炸厚味,易致「乳食壅滯」,損傷脾胃運化功能。《醫宗金鑑·幼科心法》稱為「食貴有節,乳貴有時」,違此則成積。 - 外邪誘發
風寒襲表或夜臥受涼,可閉阻中焦氣機,使已停滯之乳食更難運化,形成「風寒夾積」之證。《小兒藥證直訣》提到:「積滯內停,復感外邪,則腹脹熱生。」 - 情志失調
小兒受驚恐或哭鬧過度,可致肝氣橫逆犯胃,氣機鬱結而成「驚積」,《嬰童百問》稱:「驚則氣亂,滯而不行。」
證候分型
中醫依病機將小兒積證分為四大類:
類型 | 主要特徵 | 病機要點 |
---|---|---|
乳積 | 嘔吐乳塊、脘腹脹滿、舌苔白厚膩 | 哺乳不節,乳停胃脘 |
食積 | 噯腐吞酸、拒食、大便酸臭如敗卵 | 飲食過度,宿食內停 |
氣積 | 腹脹如鼓、叩之空空、煩躁啼哭 | 肝脾不調,氣滯中焦 |
驚積 | 睡臥不寧、驚惕呻吟、面色青黃、掌心時熱 | 驚恐傷神,氣机逆亂 |
病理特徵
積證發展可分三階段:
- 積滯初期:表現為「面黃腹脹、多睡少食」,屬脾失健運,濕濁內蘊。
- 鬱久化熱:出現「肚熱腳冷、往來潮熱」,乃積滯化熱,陽明腑氣不通。
- 損及氣陰:若遷延不癒,可見「口渴神倦、小便短澀」,此為積熱耗氣傷津。
鑑別要點
- 與疳證區別:積證多實,以脘腹脹滿為主;疳證屬虛,常見形瘦發枯、腹凹如舟。
- 與蟲積區別:蟲積多有臍周陣痛、寐中齘齒,糞檢可見蟲卵。
古籍論述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言:「積者,疳之母也。積不治則成疳。」
- 《活幼心書》強調:「治積當分新久,新積宜消導,久積宜扶脾。」
- 《幼幼集成》指出腳冷腹熱為積證特徵:「足冷者,陽氣不達四末;腹熱者,邪火壅於中州。」
此證演變體現中醫「初病在氣,久病入絡」之規律,早期調治可防轉為疳羸。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