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兒瘕證析微》

小兒瘕者,乃兒科常見積聚病候,屬"瘕聚"範疇。其證特徵為患兒體現寒熱交作如瘧、胸膈痞悶不舒、腹中結塊時聚時散,或於肋下摸得條索狀物,痛處遊走不定。患兒雖能進食而形體日漸消瘦,面色多見青黃不澤,舌質常見暗紅或見瘀斑,脈象多弦細而澀。

【病機探賾】 此證核心在於經絡瘀阻,氣血乖違。小兒臟腑嬌嫩,若因乳食不節損傷脾胃,土虛則木亢,肝氣橫逆而血行不暢;或外感六淫未得疏解,邪氣內傳,與氣血搏結;亦有胎毒未清,蘊於血分,隨生長發育而顯現。血瘀既成,則三焦氣化受阻,營衛失和而寒熱陣作,絡脈瘀滯故見包塊時隱時現。

【治則治法】 當宗"和其血脈,調其氣機"之大法:

  1. 血分瘀結者:選用當歸尾、赤芍、牡丹皮等活血而不峻之品,佐以莪朮、三棱等消癥散結,更配青皮、香附疏肝理氣
  2. 氣滯明顯者:宜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減,取柴胡、枳殼調暢氣機,五靈脂、蒲黃化瘀止痛
  3. 兼痰濕者:可佐半夏、茯苓化痰濕,浙貝母、牡蠣軟堅散結

【證候演變】 此證若遷延不治,可出現三種轉歸: 一者瘀久化熱,見口苦咽乾、煩躁夜啼; 二者氣血兩虛,呈現面色㿠白、納呆便溏; 三者深入絡脈,形成固定癥塊,觸之堅硬。 臨證需審其新久,察其虛實,隨證變通。

【古今治法異同】 《幼科發揮》主用芍藥甘草湯加減以柔肝和血;清代《醫宗金鑒·幼科心法》則強調調理中焦,創立鱉甲青蒿飲;現代臨床多結合蟲類藥如土鱉蟲、水蛭等搜剔絡瘀,然須慎酌劑量。

此證與"疳積"有別:疳證必見脾胃虛損之候,而小兒瘕以氣血瘀滯為主;與"食積"之異在於,食積腹脹痛處固定,得泄則減,而瘕證痛無定處。醫者當細辨之。